向預付費捲款新套路亮劍
原標題:向預付費捲款新套路亮劍
全國首例判決“職業閉店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件,不僅在實踐層面彰顯了法律權威,更具有重要的案例示範意義。
一方面,“職業閉店人”的行爲既涉及民事賠償責任,也可能因虛假登記、詐騙等違法行爲而承擔行政責任,還可能構成詐騙罪、虛假破產罪、妨害清算罪等。該案判決明確了“職業閉店人”以虛假材料註銷公司行爲的民事責任歸責思路,爲司法機關處理同類案件提供了指引。
另一方面,法院在審理此案時,深入調查“職業閉店人”的違法行爲,詳細分析其行爲性質及社會危害性,展示了案件事實認定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準確性。案件從“職業閉店人”提交虛假清算報告騙取登記機關注銷公司的角度切入,對以“消耗負債”之名行“築臺避債”之實的“職業閉店”行爲予以否定性評價,既是對當前問題的及時迴應,也向全社會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對於預付式消費領域的新型套路,法律將予以嚴厲打擊,絕不姑息。
當前針對“職業閉店人”的法律規制,主要集中在公司登記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預付式消費領域的監管等方面。隨着“放管服”措施不斷落地,註銷程序不斷簡化,部分公司通過惡意註銷登記等方式規避債務或行政監管,給消費者、債權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帶來嚴重影響。
2025年2月10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司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二十條,針對虛假註銷登記逃避債務問題作出規定,有證據證明申請人通過變更法定代表人、股東、註冊資本或者註銷公司等方式,惡意轉移財產、逃避債務或者規避行政處罰,可能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記機關依法不予辦理相關登記或者備案,已經辦理的予以撤銷,從而遏制企業“金蟬脫殼”逃債躲罰行爲。
2024年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從設立“書面合同”、強化“按約履行”、明確“事中告知”等多方面強化預付式消費中經營者的義務,降低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消費者權益受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市公安局經偵總隊聯合通報了全國首例打擊“職業閉店人”的案件,爲全國執法部門打擊此類違法行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示範作用。
密集出臺的法規政策以及典型案例的判決與宣傳,釋放出我國從法律實施的全環節遏制預付式消費領域亂象、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合法權益的決心。
從長遠來看,可通過多維治理措施進一步遏制“職業閉店”違法行爲:
加強事前監管。強化企業註銷流程審查,防止逃逸式註銷,也可考慮建立統一的預付資金監管平臺,通過專款管理實現資金的實時監控和追溯,防止資金被挪用或轉移。
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公安、法院、稅務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溝通協作,及時通報案件線索、查處情況等。針對跨區域的“職業閉店人”行爲,建立跨區域執法協作機制,形成合力打擊“職業閉店”行爲。
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營造誠信經營環境。一方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金融支持、稅收優惠、企業服務等惠企政策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減少因資金鍊斷裂而採取“職業閉店”行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鼓勵消費者、媒體、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形成多方共治格局,引導企業誠信經營,營造公平、透明、健康的預付費市場環境。(佘倩影)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