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員打撈浮屍「又抱又拉」超震撼 他花2年發明全球第一新裝備
▲消防員除了救護傷者,也常常會接觸遺體,必須克服心理上的難關。(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消防隊員任務多變繁雜,時常得接觸傷者、死者。彰化消防員宋明哲自費百萬,耗時2年半,發明了全球第一個供救難人員打撈浮屍的「水面作業型遺體袋」,除了減少觸碰遺體,初衷也是希望守護每一個生命最後的尊嚴,而之所以起心動念,都要從4年前一次打撈遺體的震撼經驗說起...
宋明哲在臉書社團「爆系故事館」分享過往經歷,談到當時夏日炎炎,原先他開着警備車,去替水公司檢查消防栓,但途中聽到無線電傳來對話,「有一名男性趴在水中,明顯DOA(到院前死亡),請求打撈支援!」
宋明哲說,當時他從未打撈過浮屍,內心陷入天人交戰:自己能否勝任?現場會不會很恐怖?隨後他看了一眼GPS位置,竟不自覺將警報器打開,踩着油門就趕到現場,並顫抖着拿起無線電話筒回報「支援打撈浮屍,抵達現場」。
宋明哲回憶,現場是田邊小路,旁邊有一處長約2公尺、寬1公尺的溝渠。他往前一探,映入眼簾的是一名身材瘦小的男子,穿着灰色西裝褲、白色內衣,「跟假人模特兒一樣全身僵直,就趴在這個小小的水面上,跟一堆垃圾瓶瓶罐罐,還有一隻腫脹翻肚的烏龜,在水面上漂...」
▲當時遺體漂浮在水面上,必須打開水門、降低水位才得以順利救員。(圖/爆系故事館)
宋明哲說,小隊長不久後抵達,指示幾人打開水門、降低水位,而他站在水門前,看着遺體順着水流漂過來,一時之間有點不知所措。但伴隨小隊長喊出一句「啊是不會拉住他喔!」他立刻用雙手緊緊抓住遺體的褲頭,幾人也上來幫忙,想用套繩拉住遺體,「明明很簡單的套繩,但怎麼樣就是卡卡的,一直繞不到祂胸口。」
小隊長停下動作,恭敬對遺體說道「大哥!我們是消防隊,是要來帶你回家的,你要放輕鬆配合我們喔!」語畢,幾人才順利綁上套繩,隨後對着遺體又抱又拉又推,一身髒水,才費盡力氣將遺體綁在雙節梯上,靠着槓桿原理推上岸。
宋明哲透露,「所有意外,就以浮屍的臉部表情最令人恐懼,因爲受難者都是經過非常痛苦的過程才離世的,臉部就呈現最後那驚悚的一刻。」當時遺體是握拳雙手交叉,趴倒在椅子上,沒人敢翻身。
▲消防員實際運用「蹺蹺板救援」的現場,當時宋明哲已發明新遺體袋。(圖/爆系故事館)
由於他們接到的報案內容是說現場有傷者,而非死者,所以未準備白布,偏偏鄉下地方葬儀社沒那麼快到,又必須移交給轄區員警,最終還是由他們協助「翻身」,將遺體放在柏油路上,「整個五官都是揪在一起,呈現血液沈澱現象,所以很黑...真的很令人感到難受、不舒服的狀態。」
宋明哲說,他上車離開前,看着遺體躺在柏油路上曝曬,不時還會有幾個看熱鬧的路過鄉民指指點點,對死者沒有一點尊重,讓他心裡很難過,所幸很快有熱心民衆拿白布蓋上去,「心想如果那是我認識的人,我一定會很難受!」
任務結束後,他們幾個人因爲第一次打撈遺體,食慾不佳,晚上也無法入睡,「學弟還說晚上闔上眼睛,就會看到遺體的臉,而我的腳也因此長了嚴重的皮膚病...」
當時宋明哲心想,這個作業模式已經20、30年了,爲什麼都沒人要改善呢?所以他最後花了2年半時間,發明了全球第一個專供救難人員打撈浮屍的「水面作業型遺體袋」,減少人爲觸碰遺體,「尊重生命,讓每一個生命,最後一哩路,都能有尊嚴的離開!」
「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具備浮水、沉水、拖帶、吊掛多項功能,不僅簡化繁複的打撈工作,提供救援人員完整保護、減少直接接觸,也能提升作業效率與專業度。
另外,遺體袋採取打撈時就包覆的設計,一來遺體能保持完整,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也能降低對家屬衝擊,並減少救護人員的心理壓力,避免創傷症候羣。
根據節目《臺灣亮起來》介紹,宋明哲起初不懂美術設計,嘗試用電腦內建的小畫家畫草圖,四處詢問是否有廠商願意協助,都被以「看不懂」爲由拒絕。後來,他歷經重重困難,從設計到打樣全部自掏腰包,才終於完成這項發明。
2019年南方澳大橋斷裂,「水面作業型遺體袋」投入救援,給予罹難移工最後的尊嚴,讓菲律賓代表看了相當敬佩,對臺灣救難團隊公開表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