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業重磅新規正式實施!大幅提高准入門檻

來源:券商中國

重磅新規正式實施,消費金融行業准入門檻提高!

4月18日,由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制定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開始施行。相較於此前監管辦法,此次新規從提高准入標準、加強公司治理監管等主要內容進行修訂,並將消費金融公司註冊資本最低限額從3億元提高至10億元。

就在新規開始施行前,一些消費金融公司大股東已在謀劃增資動作,以滿足監管規定。例如,長沙銀行和寧波銀行分別在今年3月和4月公告了對旗下參股消費金融公司增資動作。

不過,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發現,截至發稿前仍有多家消費金融並未滿足新規關於註冊資本和股東出資比例的監管要求。

大幅提高行業准入門檻

早在一個月前,金融監管總局修訂發佈《辦法》時表示,此次修訂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包括提高准入標準、強化業務分類監管、加強公司治理監管、強化風險管理、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綜合來看,《辦法》多個具體要求受到業內關注,指明瞭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的整改方向。

一是消費金融公司註冊資本最低限額從此前的3億元提高至10億元;

二是主要出資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於30%提高至不低於50%;

三是強化對合作機構管理,實行名單制和分類管理,以及適度分散原則審慎選擇合作機構;

四是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如適當降低貸款利率、規範催收行爲;

五是規範公司治理方面,如在董事會設立獨立董事,對高管薪酬實施延期支付等。

惠譽評級此前表示,《辦法》出臺表明,監管機構旨在推動主要股東加大對消費金融子公司的參與度和支持力度,與金融監管總局對其他類型機構的監管方向一致。

惠譽認爲,新規收緊了對消費金融公司風險管理、資本和槓桿率的監管要求,或將增強消費金融公司的信用狀況。同時也會對這些機構相關的消費金融資產支持證券產生正面影響,因爲穩健的信用狀況將增強服務連續性。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提高消費金融公司准入門檻,符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精神,有助於從源頭上保障消費金融公司股東質量,壓實主要股東責任,也有助於維護消費金融市場適度競爭格局。

董希淼認爲,新規突出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針對消費金融公司客羣下沉、消費者金融素養一般等情況,要求建立健全消保工作機制,加強合作機構管理,加強消費者適當性管理,落實催收管理主體責任。

近半機構仍未滿足新規要求

截至目前,我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共有31家,多數由商業銀行作爲主要出資人,部分由互聯網公司等發起設立。截至2023年末,31家消費金融公司貸款餘額超過1.1萬億元,服務客戶人數超過3.7億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辦法》給出的最新要求,目前並未明確該等規定僅適用於新設消費金融公司,還是同樣適用於存量消費金融公司,是否允許“新老劃斷”或設置“過渡期安排”尚有待監管的進一步明確。

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也在此前答記者問時表示,對於有關條款的解釋說明和過渡期安排等,如行政許可工作銜接、實收資本達標時間、擔保增信貸款佔比壓降期限、“諮詢”“代理”業務範圍等,擬在《辦法》配套通知文件中作出詳細規定和說明。

部分業內研究機構認爲,這些要求或將推動消費金融行業更多股權重組,未來行業股權轉讓及增資擴股態勢或將有所顯現。同時,監管機構將給予整改過渡期。

對比《辦法》給出註冊資本、主要出資人持股比例等最新要求,券商中國記者梳理後發現,目前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註冊資本未滿足最低10億元的標準,包括長沙銀行、北京銀行、成都銀行、晉商銀行、盛京銀行等多家A股或H股上市銀行參股的消費金融公司。

在出資比例方面,包括中國銀行、杭州銀行、上海銀行、中原銀行等上市銀行旗下參股消費金融公司在內,共有14家公司的主要股東的持股比例不足50%,且部分現有主要股東的資產及營業收入未達標。

就在新規發佈後不久,已有多家銀行加快節奏向旗下消金公司增資。3月25日,長沙銀行公告稱,擬對控股子公司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增資不超過5.61億元;同日,長銀五八消金的第三大股東通程控股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對參股子公司長銀五八消金增資,增資金額不超過1.5億元。

4月10日,寧波銀行也公告稱,該行與寧波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擬對寧銀消費金融共同增資,該行擬出資額爲12.26億元。寧波銀行表示,此舉是“爲進一步提升寧銀消金市場競爭力,滿足其業務發展資金需要”。事實上,該行2023年已進行過一輪增資,增加註冊資本20.11億元。

去年多家消金公司業績下滑

近期,隨着多家上市銀行披露2023年年報,不少銀行系消金公司的2023年經營情況也隨之披露。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已披露的消金公司普遍實現營收增長,但也有多家機構淨利潤降幅較大,個別剛開業公司有所虧損。

營收方面,已披露的5家公司均實現增長,增幅在11%至194%之間。營收增幅前三的公司分別爲寧銀消金、哈銀消金和中郵消金,分別同比增長193.96%、19.59%和14.95%。

2023年,不同銀行參股消金公司的淨利潤呈現較大分化。例如,寧銀消金淨利潤猛增,同比增幅達676.9%;而中銀消金和興銀消金淨利潤同比降幅分別爲18.14%和16.89%。

不過寧銀消金2023淨利潤大幅增長主要來源於上一年度的低基數,2023年也是該公司更名後的第一個完整年。2021年12月,寧波銀行以10.91億元受讓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並於次年再度增持至76.67%,2022年8月更名爲寧銀消費金融。2023年,該公司實現淨利潤2.02億元。

淨利潤同樣增長較快的消金公司還有北銀消金、陽光消金和中郵消金。其中,北銀消金2023年淨利潤爲1.18億元,同比增長35.6%;陽光消金淨利潤爲1.71億元,同比增長26.67%;中郵消金淨利潤爲5.22億元,同比增長17.83%。

從淨利潤規模來看,招聯金融無疑是當前消金公司的“王者”。去年該公司淨利潤達36億元,同比增長8.14%。興銀消金雖然淨利潤達20.72億元排在第二,但較上年減少4.21億元。中銀消金淨利潤5.37億元,也較上年減少。

此外,由建行持股83.33%的建信消費金融於2023年6月正式開業,建信消費金融也是繼中銀消費金融後,第二家由國有大行控股的消金公司。開業半年以來,該公司虧損約0.65億元,去年末總資產達73.08億元。

資產規模來看,上市銀行參股消金公司去年也呈現普遍增長。除陽光消金總資產有所下降以外,其餘8家披露的公司中均實現較快增幅。

其中,寧銀消金總資產增幅甚至高達461%,截至去年末該公司總資產達456.71億元,貸款餘額爲421億元。哈銀消金總資產增長40.27%至213.74億元,貸款餘額爲202.6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46%。

截至發稿前,2023年末總資產超過500億元的銀行系消金公司有4家,分別爲招聯金融1764.21億元、興銀消金869.31億元、中銀消金742.99億元,以及中郵消金582.22億元。

責編:李丹

校對:祝甜婷

2024證券時報“尋找創投‘金鷹’、發現企業‘新苗’”計劃隆重啓幕,點亮時代夢想、綻放時代光芒。

點擊海報即可報名,速戳↓↓↓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潛望系列深度報道丨股事會專欄丨投資小紅書丨e公司調查丨時報會客廳丨十大明星私募訪談丨見證歷史!剛剛,比特幣減半!丨英偉達暴跌!臺積電傳來危險信號丨退錢!免職!重慶通報燃氣費多計多收問題丨證監會重磅!優化上市融資環境,建立科創板、創業板儲架發行制度……16項舉措全力支持科技企業發展丨降費大利好來了,證監會最新發布!丨證監會: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丨新高!兩巨頭聯袂拉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