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啓用!雷軍:叫我“雷廠長”!

“廠長”兩個字,可以概括雷軍這一年時間以來所做出的努力。

7月8日上午,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微博發文稱,位於北京昌平的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正式啓用。據瞭解,該工廠總投資24億元,建築面積達81000平方米,年產能1000萬臺,將生產小米旗艦手機。

除了手機智能工廠之外,小米在北京亦莊的汽車工廠也火力全開,小米SU7月交付量突破1萬輛。兩座工廠的相繼啓用,既標誌着小米集團在智能製造領域的大步邁進,也見證了雷軍“身份”的轉變,雷軍在微博表示:“大家以後叫我‘雷廠長’。”

小米實現“從0到1”跨越,首座自有大規模手機廠

位於北京昌平的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是小米歷史上第一座自有大規模手機工廠,它的啓用將成爲小米智能製造的關鍵里程碑。

雷軍在微博上透露,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獲得了“國家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認證,小米即將發佈的Xiaomi MIX Fold 4/Filp摺疊屏手機將在這生產。按規劃,該工廠旗艦手機制造年產能將超過千萬臺。

雷軍進一步表示,這個工廠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最大亮點是絕大部分設備自研。小米從2017年發力智能製造,2020年在亦莊建了實驗室級別的工廠,再經過4年升級迭代,一個生產千萬級旗艦手機的智能工廠落成了。工廠有11條手機產線,也有汽車電子零部件產線。

作爲小米重要的生產基地,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投產後絕大部分工作將由智能機器人自主完成,實現24小時不停運轉,日均產量可達3萬臺智能手機。

據瞭解,該工廠是國內智能化和數字化程度最高的手機工廠之一,它採用了全球最先進的自動化、數字化生產線和智能製造技術,擁有包含貼片、板測、組裝、整機測試、成品包裝全工藝段的第二代手機高自動化率智能產線。

除了智能製造之外,小米還在智能運營方面發力。目前,小米自研的多個SaaS化智能應用已經落地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打通了從“訂單下發”到“成品交付”的完整製造過程。比如,小米自研的IAMS智能運營管理系統能夠對工廠異常進行全面預警,當存在裝備故障時,小米一線的工程師會第一時間收到系統下發的問題解決訂單,實現業務問題解決線上化管理,提升問題解決效率。

自有工廠建設的背後,是小米手機在全球的亮眼銷量。根據科技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發佈的2023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2023年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達1.464億臺,位列國產手機第一名。2024年一季度,小米手機市場份額爲14%,較去年同期增加3個百分點,份額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汽車工廠跑出“加速度”,月交付量持續破萬

用一個詞概括這一年來小米集團最主要的工作,那就是“建廠”。雷軍在微博上自豪地表示:“今年我們落成兩座智能工廠:昌平手機工廠和亦莊汽車工廠。大家以後叫我‘雷廠長’!”

據瞭解,6月小米在北京亦莊的汽車工廠已經開啓雙班生產,單月交付已突破10000輛。7月1日起,小米SU7系列交付進一步加速,鎖單後預計交付週期最多可縮短5周。

小米汽車方面表示:“近期我們將進行新一輪產線調優維護,爲進一步提升產能做準備。請大家放心,產線調優維護不會影響7月交付量持續破萬的目標。”整體來看,小米汽車工廠處在產能持續攀升的階段:4月份小米SU7交付量爲7058輛,5月份交付量達8630輛,6月份交付量突破1萬輛,7月交付量預計繼續破萬。

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雷軍曾表示,小米在北京建立的汽車工廠,不僅僅是一個生產汽車的基地,更是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強有力引擎。它的建成對北京乃至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生態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雷軍認爲,汽車智能工廠的高效運作和先進技術應用,將有力推動京津冀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整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一個汽車工廠的建立,至少能帶動5至6倍的周邊產業發展。這是因爲汽車製造涉及到衆多零部件和配套設備的生產,而這些都需要在工廠周邊50公里範圍內實現配套。

小米北京亦莊汽車工廠的“火力全開”,也反映了小米SU7的火熱銷量。信達證券研報表示,小米SU7各個車型兼具性價比與高性能配置,貼合多類用戶需求,且智能化、車機生態具有比較優勢,結合產能爬坡情況,預計2024年小米汽車交付有望達到10萬輛左右。

從汽車智能工廠的落地,到手機智能工廠的啓用,足以看出小米正在全力摘掉“組裝廠”的帽子。近期,在格力電器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質問小米空調,她表示:“小米說自己(空調)第一名,實際全靠別的廠家做產品,你的技術是什麼?”小米和格力在空調行業的爭鋒尚無結果,但在手機和汽車領域,小米自有工廠的建設正在打破此前小米依賴代工的發展模式。

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針對汽車工廠的落成,雷軍表示:“工廠落成的時候我特別激動,以前有一些人經常詆譭我們是組裝廠,因爲我們一個工廠也沒有。但今天我很自豪,終於可以被叫成雷廠長。”

責編:朱雨蒙

校對:廖勝超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