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間歇性禁食研究:竟有致癌風險!

雖然此前的研究表明,間歇性禁食與諸如體重減輕、癡呆風險降低等益處存在關聯,但對小鼠的新研究指出了週期性禁食的一個潛在缺點:癌症風險增加。

這一發現是在之前的一項研究基礎上得出的,該研究發現小鼠禁食會提高其腸道幹細胞的再生能力,防止損傷和炎症。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已經確定,在小鼠禁食後重新進食時,幹細胞的生成速度會加快。此外,進食會引入誘變劑,比如烤肉中的雜環胺等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會導致基因突變——從而增加引發癌性腫瘤的風險。

“幹細胞活動增多有利於再生,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好事過頭可能會產生不太好的後果,”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生物學家奧默·伊爾馬茲說。

“禁食這種行爲是非常有益健康的,但如果你運氣不好,在禁食後重新進食,並且接觸到了誘變劑,比如一塊燒焦的牛排之類的東西,實際上,你可能會增大患上有可能引發癌症的病變的概率。”

腸道幹細胞屬於身體中最爲繁忙的細胞之列,每 5 至 10 天就持續分裂和生長,以重新排列腸道。這項研究表明,這種高水平的活動還意味着致癌的畸變發生的可能性更大——並且在禁食後的超強時期,這種可能性甚至會進一步提高。

該團隊確定了一種被稱作mTOR的生物途徑,幹細胞藉此途徑發揮作用。該途徑參與細胞生長和新陳代謝,禁食後,它會增加被稱爲多胺的小分子的生成,進而推動細胞增殖。

這些分子對於身體在缺乏常規飲食所提供的營養和能量後恢復和再生至關重要。然而,該研究表明腫瘤出現的概率也會上升,尤其是在更有利於癌症生長的條件下。

“我們認爲禁食和再進食代表着兩種不同的狀態,”麻省理工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家 Shinya Imada 表示。

“在禁食狀態下,細胞將脂質和脂肪酸作爲能量來源的能力,讓它們在營養物質缺乏時能夠存活下來。然後正是禁食後的再進食狀態真正推動了再生。”

先前的研究表明,禁食及模擬禁食的飲食方式實際上可能有利於降低患癌風險,甚至有可能提高抗癌療法的療效。然而,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禁食上,而沒有考慮打破禁食的潛在後果。

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有助於確定促進益處並限制風險的方法。

正如這類研究中常有的情況,動物模型所能告知我們的也就這麼多。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利弊可能完全不同,這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加深我們的理解。

"我想強調的是,這一切都是在小鼠身上完成的,所使用的是界定得非常清晰的癌症突變," 耶爾馬茲說道。"在人類身上,情況要複雜得多。"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