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學課程仍被動 青農盼整合資源

臺北市不少農園都有規畫食農教育課程,但較少人知道,有青農盼北市教育局能幫忙整合學習資源。圖爲到農場參訪的小朋友。(隨野家提供/張芷瑜臺北傳真)

臺北市雖爲都會型城市,仍有一羣人默默從事務農工作,隨農業人口老化,青年從農漸成主力,對於北市府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北市青農聯誼會長林佳敏表示,據瞭解學校對食農教育未有相關補助,老師比較被動,也鮮少有人知道農園有規畫食農教育課程,盼北市教育局能幫忙整合學習資源。

林佳敏指出,北市農業因爲土地及人事成本皆高於外縣市,多以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爲主,近幾年也逐步發展食農教育,並以服務及接待民衆爲主,產量與銷售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一環,畢竟若要比產量也會受限生產規模。

他說,曾接過不少校外教學的團體申請,但據瞭解學校推廣食農教育未有相關補助計劃,導致老師也比較被動,校方在申請課外教學上要花時間查找資料,也發現大家對農業教學想像仍停留在低廉入園費的採果觀光體驗、對產地知識不夠了解。

林佳敏表示,目前北市不少農園都有規畫食農教育課程,但較少人知道,盼北市府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後,可由教育局整合教學資源,比如提供可校外教學的青農清單供學校參考。

青農高華埜則分享,他在北市敦化國中擔任小田園社團老師,學生上課後對農業產生興趣,後來考上建中,想做在地食材的愛心便當時還找他幫忙,從小培養孩子對農業食材的興趣,讓他很有感觸也很有成就感。

高華埜說,北市農民約佔2%,因爲距離都市近,發展食農教育上更具優勢,相較專業務農者,可用更接近都市人的方式說明及傳授農業知識,很高興市府願推動食農教育,也盼未來推動會能多以農業爲主要發展核心,藉此幫助北市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