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表白牆”成“欺凌地”,如何拉起風暴中“墜落”的孩子?

“我相信我很好。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我以後想做一名心理諮詢師,幫助別人。”近日,在接受完心理疏導後,小蘭拉着“莎姐”檢察官的手認真地說道。

小蘭是重慶市沙坪壩區檢察院支持起訴的一起網暴案件中的未成年當事人,幾年前,小蘭遭受了網絡欺凌,這讓她一度陷入抑鬱,身心受損。如今,小蘭不僅在民事訴訟中勝訴,還解開了心結,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校園“表白牆”成爲“欺凌地”

2021年4月,初中生小蘭因與其他同學產生矛盾,同學小敏便匿名向校園“表白牆”發帖對小蘭進行誹謗。該“表白牆”的管理者青青在未覈實的情況下,將上述內容公開發布。很快,同學們對該條帖文議論紛紛,甚至“人肉”出了小蘭的個人信息。

網上的跟帖和現實中的風言風語,讓小蘭不堪重負,身心疲憊,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問題逐步顯現並加劇,身體也出現了不適症狀。

老師和家長只知道小蘭身體不適,但對她的心理障礙並不知情,直到2023年的一次學生心理篩查。篩查數據提示,小蘭心理異常。經醫院診斷,小蘭患上了重度抑鬱。隨後,小蘭輾轉多家醫療機構住院治療。

2023年5月,在學校的建議下,小蘭家人報警。公安機關偵查後,認爲案件未達到刑事立案標準,且已過治安案件6個月的追訴時效,決定終止調查。

陷入迷茫的小蘭一家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沙坪壩區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援助中心將該案轉介該區檢察院“莎姐”青少年維權崗。

“莎姐”檢察官認真傾聽了小蘭家人的訴求,認爲小蘭系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遭受網絡誹謗致重度抑鬱,維權能力較弱,符合支持起訴條件。經小蘭家人申請,沙坪壩區檢察院決定依法支持起訴。

啓動“未檢+”辦案機制協作破局

被告是誰?被告的真實身份如何確定?怎樣才能最快消除影響,又能完整保存網絡證據?諸多挑戰擺在了檢察官的面前。

承辦檢察官走訪調查並初步梳理證據後,決定啓動“未檢+”辦案機制,通過多部門協作,尋求案件辦理的最優方式。

“公安機關雖然終止了調查,但仍進行了初步取證。”依託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承辦檢察官借力公安機關執法辦案系統,明確了小敏、青青等人的身份信息。

爲固定“表白牆”上的侵權帖、評論、點擊量、轉發量等證據,承辦檢察官嚴格比對審判機關對電子證據的各項要求,依託“未檢+檢察技術”辦案模式,由檢察技術部門運用專業取證設備進行取證,取得的證據獲得了法院認可。

要減輕誹謗帖文對小蘭的負面影響,刪帖勢在必行。校園“表白牆”雖然冠以學校的名號,實則是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但管理者青青表示,自己已將管理權限轉交別人,現已無權刪除“表白牆”上的帖文,也不願意聯繫新的管理員刪除帖文。

對此,承辦檢察官依託“沙坪壩區網絡保護法治工作站”,通過網信部門,與校園“表白牆”所在社交媒體管理員取得聯繫,推動社交媒體管理員刪除了相關侵權帖。

推出反網絡暴力法治課

在檢察機關的支持下,2023年12月29日,小蘭以名譽權遭受侵害,導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爲由,向法院提起侵權民事訴訟。今年2月27日,法院審理此案,檢察官到庭支持起訴,並發表意見。5月28日,法院判決小敏、青青以書面形式向小蘭賠禮道歉,共同賠償小蘭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元。

卸下心結的小蘭及其家人也在檢察機關的協調下,積極接受婦聯、衛健委開展的心理疏導和家庭教育指導,小蘭的心理狀況日漸好轉,逐漸迴歸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與此同時,針對未成年人網絡校園欺凌問題,沙坪壩區檢察院向區教委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建議區教委督促轄區學校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和校園欺凌防控機制。“莎姐”檢察官團隊還精心製作了《禍起“校”牆》法治課,這堂課作爲該區的“開學第一課”,已於9月11日在沙坪壩區高灘巖小學網絡首播,並將陸續與全區中小學生見面。

(文中人名均爲化名)

(來源:檢察日報·法治新聞版 作者:張博 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