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從「學老」中建立幸福感
臺灣人民的平均壽命在2020年達到81.3歲的高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薛承泰
上個世紀初臺灣平均壽命約爲全球的平均,但這一百年來足足成長四十四歲,比全球平均成長多出十歲。前期是因爲飲水與環境衛生的改善,終絕了許多的傳染疾病,後期有安定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國民教育水平的提升,近卅年來更有了CP值超高的全民健保與優越的醫療科技,更爲國人添了不少壽命。如果臺灣人未來不須上戰場,要活到百歲並非不可能!
可是,當人們處於老年的時間拉長了,整體老人佔比也不斷提升,雖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安養與照顧的需求卻不斷擴大;尤其臺灣快速少子化,家庭逐漸縮小,當多數的家庭難以長期承擔長輩的照顧責任時,政府又如何能解決呢?更具體一點說,長期照顧所需經費日益龐大,照顧人力卻逐年減少,這不只是臺灣,也是全球的挑戰。
若以每卅年爲一個世代,那麼七十至七十九歲長者主要由四十至四十九歲世代來支持,目前在臺灣兩者人口數爲二○四萬與三八八萬,兩者之比爲一比一點八,儘管一位長者仍有一點八位支持者,長照的壓力卻已呈現疲態;卅年後這兩個世代人口數可能爲三百萬與二百萬,亦即,一個人要支持一點五位長者,當前照顧體系如何能維繫?
幸好科技發展迅速,如今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問世了,餐飲、觀光、大衆運輸、家庭服務的運用日趨成熟。然而,機器人做爲人們的生活幫手,前提是具財力且能運用操作機器者,纔會有所幫助;因此,安養與照顧未來走向極可能朝向機構化與產業化,由少數人操作智能設備來照顧一羣老人。屆時有許多長者是獨老,別無選擇,即使有兒女,鑑於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照顧年邁父母的事實,許多老人將被迫離開自己的家。
接下來要問的是,這樣的安養照顧對老人來說,幸福嗎?最近臺北大學高齡中心正推廣「學老」的概念,這對於步入六十歲的人來說,須當真來思考!老化本就是人的一生,也是無法逃避的進行式,而我們的退休制度也已明示:時間到了,該轉換或下跑道了!可是,人們總是要經歷一場大病或是狠狠跌了一跤後,才認知到自己的「老」!
學老不只是學習認知自己的老化,也須承認自己已不是過去的自己,才能夠跳脫出過去經驗框架來規畫未來;儘管沒人知道這個未來會有多久,但起碼能務實地連結當下與未來。基於此,退休後的新生活型態將逐步成形,掌握新的生活步調,若能培養新的興趣並妥善理財,說不定還能再創人生新猷!
再者,學老還可以從他人經驗或專家建議來面對老化的各種問題,尤其是飲食與健康方面,相關資訊汗牛充棟,學習分辨並選擇合適者。乃因老人的幸福感,大多來自於飲食中的享受,而幸福感要持久唯有仰賴健康!不幸地,在成爲老人後,老伴的失去往往也帶走了幸福,如何學習繼續獨活下去,除了需要老朋友,參與社區活動,善於運用公部門資源,也會起關鍵的作用。
(作者爲臺灣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