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女玩水染食腦蟲亡 6場所要注意:發病致死率99%

疾管署表示,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死亡率約99%。(圖/示意圖,記者姚志平攝影)

新北市一名30多歲女子日前在室內親水設施玩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腦膜腦炎,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搶救後仍於8月1日病亡,疾管署表示,在溫暖的淡水、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蹤跡,該疾病的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死亡率約99%。

疾管署表示,食腦變形蟲(又稱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好發於夏季,爲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在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

疾管署指出,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會沿着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因此從事戲水或溫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另在自然水域戲水,也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就要儘速就醫。

疾管署說,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爲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