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竹山深處有“寶地”

山中人,最曉季節更替,一股子冷風吹散了村頭閒坐的村民。

"下霧了,做飯咯。"重慶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4組村民鄭一瓊手裡攥了把瓜子皮,全部扔進垃圾箱後,又檢查了一道腳邊有沒有遺漏,才放心地回家。

"老婆子我78歲了,村裡啥樣我沒見過?"談及村裡的變化,鄭一瓊連說了幾聲好。好在哪裡?"路乾淨了,房乾淨了,人心暖了。"

跟着鄭一瓊回家,小山村新景在眼前流轉:柴火堆整齊碼放;家家戶戶白牆青瓦;數條硬化公路上,村民、遊客熙熙攘攘……

"以前的村子不是這樣的,垃圾亂扔、牆壁陳舊破損,不成樣子。"鄭一瓊指着周圍的房屋說:"下雨不敢出門,踩一身泥水。"

獵神村總人口1260人,現居住450戶,村民們的老思維、舊習氣,改起來費勁、費神。

"一開始連柴火堆碼放整齊都搞不定,只能挨家挨戶做工作。隨着一戶一戶整改,舊山村煥‘新顏’。"獵神村黨總支書記陳宗壽說:"‘面子’問題解決了,還有裡子。每戶補助2000元,把旱廁改爲新式抽水馬桶,清潔又衛生。"

面子和裡子都乾淨,村民的幹勁就上來了,修葺房子、硬化公路,昔日的破舊小山村被打整出獨特的韻味。

設計師吳明龍就被這種獨特的韻味吸引,在他眼裡,小山村處處是寶。"獵神村擁有多達100餘種的豐富竹資源,森林覆蓋率達86.2%,所以我把民宿開在這裡。"

民宿在小山村裡"開花",少不了傳統文化的浸潤。獵神村"山水林田"空間格局中傳統院落穿插,保存有大量傳統川東院落風貌,與竹山、田園、溼地等構成詩意農耕文化畫卷。竹編、竹雕、竹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傳承其中,成爲生產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彙集爲獵神村獨有的文化資源特色。

環境改善帶來鄉村蝶變。"鄉村有着大量散佈的閒置房產,轉換思路將其視爲承載休閒康養功能的空間,通過設計賦能,對其室內功能進行優化、院落環境進行美化等,農房變精品康養民宿。"陳宗壽介紹,近年來,獵神村盤活1.42萬平方米閒置農房和8000餘畝田、土、林,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實現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

同時,獵神村實施模塊化功能分區,充分利用底層商鋪空間,以品牌化設計理念打造特色商業坊,創建"三巷六坊九大碗"商業街,將手工竹器、休閒觀光和民宿住宿有機融合,活化資源、增加就業。

以舊"煥新",巴渝和美鄉村的面紗正在徐徐掀開。(劉政寧 黃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