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國際時評:永不關閉的“監聽門”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連日來,美歐之間再度陷入“監聽門”旋渦。繼媒體爆料美國在丹麥情報機構幫助下對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政要實施監聽之後,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等歐洲政要紛紛表態,稱此舉“不可接受”,要求美方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3年,美國前防務承包商僱員斯諾登就爆料,美國監聽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領導人中包括默克爾,喧鬧一時的“監聽門”以美方承諾未來不再監聽默克爾的通信設備告終。然而,從此次丹麥媒體透露的情況看,美方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對默克爾進行監聽。換言之,儘管美國口頭上許諾不再監聽,但行動上依然我行我素,監聽之門從未、也不打算關閉。
“大哥在注視着你!”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小說《1984》中的經典字句,刻畫了一個監控無處不在的“監聽帝國”――“大洋國”。多年來,美國在全世界肆無忌憚地搞監聽與網絡監控,不僅把虛構的“大洋國”變成現實,而且無視基本道德信義,其所作所爲恐怕連“大洋國”都自嘆不如。
美國是這個星球上最大、名副其實的“監控帝國”。長期以來,美國政府有關機構對外國政府、企業和個人實施大規模、有組織、無差別的網絡竊密、監控和攻擊。從“維基揭秘”到“斯諾登事件”,從“瑞士加密機事件”到眼下的新“監聽門”事件,美方這種見不得人的行徑一再曝光,但華盛頓依然一副毫不在乎的“老大哥”派頭。
讓世人詫異、也讓美國盟友有苦難言的是,不僅美國的對手被監聽監控,其盟友也被監聽監控;不僅所謂“敏感人士”被監聽監控,普通民衆也被監聽監控,甚至連其盟國的領導人也未能倖免。
根據“維基揭秘”提供的資料,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德國經濟、財政和農業等部門就進入了美國的監聽範圍。2006年至2012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法國總統、多名部長、法國駐美國大使等政界要員進行監聽,其中包括希拉剋、薩科齊和奧朗德在內的3任法國總統。連美國盟友都認爲,其監聽行動已經到了肆意妄爲、無法無天的地步。
每次“監聽門”醜聞一出,歐洲輿論洶涌。迫於壓力,歐洲政客們紛紛表態譴責,要求美方給說法,敦促美方不要繼續進行監聽,而美方也會口頭上“配合”,私底下則陽奉陰違。
事實上,法美曾於1980年和2010年兩次達成互不竊聽的協議,但美國根本沒有遵守。“棱鏡門”曝光後,美方也曾做出不竊聽德方高官的承諾,丹麥國防情報部門隨後啓動內部調查。如今曝光的事實說明,美國還是說一套做一套。“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指出,“不要期待一個監聽超級大國會做出有尊嚴和讓人尊重的行爲。規則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規則”。
從本質上說,監聽全球是美國霸權主義的一種表現。華盛頓維持“監控帝國”的根本目的是什麼?西班牙《國家報》網站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尋求通過控制全球信息扭轉不可避免的頹勢,通過監聽整個世界精確跟蹤民衆的思想動態,正成爲美國在全球競爭中最重要的一種資源。因此,美國不會顧及國際規則與道義,而會依靠其技術優勢,繼續進行覆蓋全球的網絡竊聽監控活動。
眼下,白宮尚未對新“監控門”正式表態,但根據先例,美方可能只會在言語上對歐洲予以安撫,行動上卻不會“剎車”,只會做得更加隱蔽。作爲跨大西洋不對稱關係的另一方,歐洲方面也不希望“監聽門”過度發酵。換言之,“監聽門”可能最終會淡化處理,不了了之。
從全世界看,要管住美國的胡作非爲,必須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規則。如何把美式“監聽帝國”裝入籠子,是國際社會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