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機率 高出常人2至5倍

北醫附醫醫療團隊評估病人爲重度中風後,快速啓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北醫附醫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病人,去年底因心肌梗塞在街頭突然昏倒,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OHCA),經搶救後康復出院。沒想到短短2周後,又因急性腦中風再度送進急診,醫療團隊迅速於20分鐘內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手術,讓病人在2個月內挺過2次生死關卡。醫師提醒,心肌梗塞與中風互爲高風險因子,同樣面臨「黃金治療時間」的挑戰,民衆若有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都應儘速就醫。

北醫附醫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醫師許傳智指出,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心臟急症之一,每年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治療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

北醫附醫重症醫學科主任黎書亮表示,嚴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葉克膜,是標準且常見的治療之一,可替病人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但也可能引發血栓、感染、嚴重敗血病等併發症,重症照護團隊時時刻刻面臨挑戰。

這位病人在葉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入院後20天移除葉克膜,翌日成功脫離呼吸器,並在住院25天后轉出加護病房,1個月後康復出院。

不料,出院2周後突然出現左側無力現象,20分鐘內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診,醫療團隊評估爲重度中風,快速啓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透過電腦斷層確認病人爲顱內大血管阻塞,同時召集動脈取栓團隊,將導管從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並打通血管,手術過程在20分鐘內完成,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回母國。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李薰華主任說明,缺血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均爲血管疾病,根據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

北醫附醫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表示,與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立即性死亡風險較低,但治療速度會直接影響病人預後。以腦部取栓來說,應儘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愈長,風險愈高,病人預後也愈差。國內外平均腦部取栓大約爲30到60分鐘內完成,北醫附醫團隊此次在20分鐘內就完成取栓手術,病人預後十分良好。

鄭碩仁指出,北醫附醫腦中風治療團隊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影像醫學部等科別聯手組成,每年啓動約100次,其中根據病人狀況,約有2到3成的中風病人可以接受動脈取栓治療。根據統計,血管打通率達80%以上,2019年到2022年間接受動脈取栓的急性中風病患,3個月後能生活自理比率約40%。

李薰華提醒,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都屬於血管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羣或是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困擾的病人,都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羣,平日應保持健康生活,高風險族羣應定期檢測血壓、血糖和血脂等危險因子,並進行頸動脈及顱內血管超音波追蹤,遠離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