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青水
山間處處可見灰瓦白牆翠竹。(楊明攝)
橫跨澄江的永寧橋。(楊明攝)
坐上從永安開往淮南的車,途中經過大田桃源鎮,鎮雖不大,卻有中小學、醫院、超市、餐館和眼鏡行,是沿路最熱鬧的區塊。出得桃源鎮,蜿蜒的山路間車行約莫一小時,路邊出現了青水畬鄉的指標,車窗外有一片荷花田,盛夏時節白的粉的荷花開得燦爛繁茂。再往前,是一座佔地遼闊的遊樂園,卻是歇業廢棄的,戲水設施如今乾涸,不知道是純粹規劃經營上出現問題,還是又一例撐不過三年疫情的生意。
永安青水鄉是畬族聚居地,畬族人口不到八十萬,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屬於人數較少的。隋唐時畬族居住在閩南、潮汕等地,和漢人宋元時期南遷的方向不同,畬族往北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明、清時有較多人定居在閩東、浙南山區。車剛入青水村,我就看見了橫跨澄江的永寧橋,這一座始建於清雍正二年的廊橋,如今屹立江上的已是後來重建。下車後我掉頭往回走,來到橋上,廊橋在中國並不算少見,永寧橋的獨特處是橋一頭建有戲臺,戲臺寬3米,深3米,爲酬神演戲時所用,演出時可以臨時將戲臺搭出加深。據說戲臺四壁保留着從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十幾個戲班演出的劇碼和時間的題記,劇種有大腔戲、小腔戲、木偶戲等,劇碼達50多個,可惜我來到永寧橋時,舞臺是關着的,並沒能看見題記。永寧橋戲臺屬歐洲鏡框式舞臺,橋的另一頭是一座與永寧橋同時期建成的靈元宮,奉祀的是青水民間信仰的張公法主、五穀真仙、蔡公祖師、元帥公以及觀音佛母等神祇,酬神戲上演時,除了廊橋兩邊的圍欄處原就有座位,橋面也會擺上椅凳,供觀衆看戲,橋上有棚,下雨也不影響。
過橋後另有一座寺廟,依山而建的廟宇前臨江處有一座水碓,木板房建於水邊,水車帶動房裡的舂米裝置,利用水流進行舂米可省下不少力。澄江邊數十隻大白鴨,看着狀似悠閒的白鴨,我卻想起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農場裡有一羣火雞,農場主每天11點來投食,火雞中有一位科學家通過近一年的觀察,發現了「每天11點,就會有食物降臨」的定律,於是他將這條定律向所有火雞公佈。等到感恩節來臨,食物沒有如期而至,反而是農場主進來把所有火雞都抓去殺了做感恩節大餐。思緒胡亂翩飛,福建喜食鴨,鴨湯粉、薑母鴨、茶樹菇老鴨湯都屬尋常,眼前優遊碧波這些豐滿壯實的白鴨想來也即將或薰或烹,成爲桌上佳餚。
過了永寧橋續往下行,濱江修有步道通往廣場,步道邊栽了月季和向日葵,每年青水畬族舉辦三月三慶典時是最熱鬧的,廣場上張燈結綵,有歌有舞,但是這樣一個尋常的平日裡,村中的午間時光十分寧靜。從江邊到山腳的田間散佈着幾座三合院,揚起的飛檐特別美麗,有位老婦人以我不懂的語言對行走在小徑拿起手機拍攝的我說話,不知道她是意欲指引我還是阻止我,我回答我只是隨便看看,她略停了一會兒,也就轉身離去。我不敢離人煙屋舍太遠,擔心蔓草間有蛇,去夏遇到過,還好我與蛇意識到對方的存在後,都當機立斷選擇了反向而行。
街上有人搬了凳子坐在門口端着碗吃飯,邊聽屋裡的電視聲,邊看屋外偶有經過的行人,原來這也是一種消遣方式。屋前廊下穿廊風輕快涼爽,不是慶典期間,沒見到有人穿着畬族傳統服裝,五顏六色的恤衫短褲拖鞋,組合出世界村一致的日常。現在網上電商不僅販售各朝各代的漢服,也提供多種少數民族的傳統衣飾,時空種族隨意融合,有時還真懷疑眼前人是穿越千載翩然而至二十一世紀。
據聞各地畬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爲祖地,因爲傳說畬族始祖盤瓠葬在鳳凰山,故事中畬族的始祖盤瓠因爲平息外患有功,皇帝將三公主嫁給他,婚後遷居山裡,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爲畬族。這個傳說還繪成連環圖畫,稱爲祖圖,節日時舉辦祭祖儀式中可以見到,每一家族還有一根雕刻了畬族圖騰龍頭的祖杖。
在河邊林蔭下的長椅上坐着,想起揹包裡剛纔在市場買的兩個竹葉香包,拿出一個咬了一口嚼着,竹葉香包顧名思義以竹葉作墊,有時也可見芭蕉葉作墊者,糯米粉外皮綿軟,包裹着筍乾、豬肉、香菇等內餡炊熟,餡料中的肉香搭配竹葉的清香,客家小吃中有相似的點心。四川葉兒粑也屬同類,清明節和春節都會製作,在崇州叫艾饃,在自貢、宜賓、瀘州則叫豬兒粑。
不同地區葉兒粑選用的葉子有所不同,好比樂山用當地特有的大葉仙茅葉子作爲粑葉。浙江的青團也有相似處,又稱艾粄,主要差別是糯米外皮加入艾草汁液,所以呈綠色。「粄」是客家飲食中重要的米制品,鹹甜粄、花生粄、紅豆粄、粄圓、九層粄、菜包、紅粄、龜粄、長錢粄、新丁粄等,都是客家粄仔文化的一種。浙江青團製作歷史約始於唐代,糯米粉包裹的餡料有甜有鹹,《吳門竹枝詞》中說冬至過後105天爲寒食節,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青團蒸熟後可以備置冷食。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搗青草爲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青團有的是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然後用蘆葉墊底,從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氣味。
逛得有些乏了,打算回永安,在青水街頭尋找車站,問了一個路人,她隨意一指,我朝她指的方向走了一會兒,並沒看見站牌,又問了一個人,她說前面有豬肉攤,那裡就可以乘車。這麼說來是路邊沒設站牌囉,青水是客運線途中一站,我依她所言往前走,不久果然見到一處豬肉攤,我站在路邊等了約莫二十分鐘,終於有客運車,我招手上了車,車繼續往前駛,我才發現十字路口的一側,一排連着五家豬肉攤,原來這纔是路人指點的乘車處。
引擎轟鳴的車子逐漸將村落拋在了後頭,我想起來時聽到車上有人抱怨,他養了幾隻雞被指污染環境,那人憤憤不平的說:「幾百年來都是這麼活過來的啊,怎麼現在不行了。」菜蔬可以吃自家種的,雞鴨也有自家養的可能,相對而言豬肉還是攤子上買一塊實際些,或許這就是那一排豬肉攤聚集的因由。
有位成長於廣西巴馬的年輕女孩告訴我,她的太奶奶九十五歲在睡夢中離世,此前,太奶奶天天到田裡種菜,家裡吃的青菜都是她自己種的,茄子四季豆萵筍空心菜苦瓜味道真和外邊買的不一樣。巴馬原就是著名的長壽鄉,除了環境無污染,依女孩所言,和勞動應該也有關,播種耕耘,眼看着幼苗長成一片豐碩的油油綠,心裡既安樂富足也平靜踏實,這是許多現代白領所欠缺的。
出得山區,沿河是狹長的平原,永安市地處閩西和閩中大山帶之間,東部和西南部屬於戴雲山脈,西北部屬於武夷山脈的東南坡,羣山連綿,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多山地、丘陵、盆谷,而平原狹小,僅佔永安約百分之七的面積,多山丘的自然環境發展出不同於黃淮也不同於江南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茶與竹是山裡常見作物,一百多年前還難輸出,如今卻遠銷至他國。茶清芬竹秀雅,辦公大樓裡面對電腦的白領原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觀竹品茗得心靜,可能正是新的時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