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領新徵程丨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原標題:新思想引領新徵程丨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黨的十八大後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覆蓋沿江11個省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爲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掌舵領航、謀篇佈局。

沿江省市和中央有關部門按照總書記要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創新驅動發展全面起勢,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態勢加速形成。

在湖南省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長江碧波浩渺,兩岸郁郁青青。隨着非法砂石碼頭“關停並轉”、存量化工企業“關搬轉改”,163公里長江黃金岸線從曾經的污水橫流變身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

岳陽市發改委長江和洞庭湖發展辦公室主任李懷安:在機制建設、區域協同、綠色金融、品牌打造等方面深化改革創新,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2016年第一次座談會,總書記爲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規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長江和長江經濟帶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

近年來,沿江各地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同時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去年底,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進一步築牢長江生態安全屏障。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院長馮文利:分類處理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鎮村的交叉重疊,在守住生態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充分預留未來發展空間。

長江經濟帶有着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1月4日上午,40個集裝箱、約1000噸糧食從老撾孟賽運抵長江上游最大的深水良港——位於重慶萬州的新田港。這些糧食將依託新田港鐵公水綜合交通樞紐,銷售到四川、湖北等周邊省份。

新田港商貿物流部部長田濤: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爲重慶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東部的重要載體。我們構建立體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明確自我發展定位,探索有利於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要把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有機結合起來,推進上中下游協同聯動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近年來,沿江省市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爲着力點,採取一系列舉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久前,連接上海電網與江蘇電網的上海崇明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全面調試及驗收階段。

國網上海建設諮詢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曉鋒:滬蘇兩省市間的電力交換能力將提高20%,顯著提升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水平;同時我們全力減少因施工對長江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橫跨東中西,承接南北方的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它所承載的,不僅有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也有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時代答卷。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持續深入推進長江保護修復,到2025年確保長江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