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能見度︱聽聞牧區的李醫生快退休了

在新疆組建和發展兵團,是強化國家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多年來,兵團以屯墾戍邊爲使命,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煙稀少的邊境沿線,建成一個個農牧團場。祖國西北邊陲,醫療戍邊工作持續深化,爲邊疆穩定、民族團結與進步,注入不竭的健康力量。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白楊市醫共體——總醫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醫院及其多家分院,近距離接觸基層醫生代表,感受兵團精神的內涵。

天氣轉冷,羊羣掠過金燦燦的草場,被趕往暖和些的冬窩子。一年四季的轉場,敘說着動人的故事。

遠山落了白雪,近處飄着細雨。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醫院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該中心副主任李琳的診室與輸液室門對門,方便他隨時觀察患者情況。面對患者,他總是熱情洋溢,哈薩克語脫口而出。

李琳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兵二代”,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於他一身。他的工作軌跡以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圓心,輻射周邊多個牧場。

近日,在李琳入戶隨訪時,74歲的豐憲連對他說:“你一定能幹到80歲!”李琳今年59歲,這些日子以來,他快退休的消息不脛而走。“李醫生可不能退休啊!”當地居民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37年了,李琳從“馬背醫生”變爲“摩托醫生”,再到如今有了那輛快報廢的小皮卡,17萬公里巡診路下來,那個曾經一身牛勁的小夥子,已染上了歲月的風霜。

10月25日,李琳開着小皮卡出診。

走不出的廟爾溝

用李琳妻子李秀梅的話說,這個男人一輩子都待在廟爾溝。“克拉瑪依市這麼近,都沒帶我去過。”李秀梅說,自己也會羨慕那些可以去遠方看風景的人。夫妻倆一塊吃過苦,又始終相濡以沫,這裡面既有平實的生活,也不乏驚心動魄的經歷。

“以前團部環境艱苦,都是土坯房,道路也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李琳回憶說,1988年,他退伍,被分配到九師一七〇團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剛工作時還有點不適應,條件實在太差了。“但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得想辦法把工作幹好。”這是李琳的追求。

用了一個月時間,李琳熟練掌握了騎馬技能。爲了和少數民族職工羣衆、牧民無障礙交流,他暗下決心學好哈薩克語。從入門到精通,李琳用的是笨方法。他會把常用的哈薩克語譯成漢語記在本子上,時不時翻看以鞏固記憶。李琳現場拿出紙筆作演示:“比如,數字1是‘波流’,2是‘也溝’,3是‘雨休’……再加上日常多和牧民溝通,慢慢就能流利使用哈薩克語了。”

1990年,李琳還是個小夥子,特別有勁。他主動提出到距離團部最遠的三連工作。與他結婚不久的妻子也一同前往。三連距廟爾溝30多公里,連隊有58戶居民,90%以上是哈薩克族。衛生室面積不足20平方米,白天用來看病、晚上用來住人。連隊不通電,晚上照明全靠馬燈,食物幾乎只有洋芋和蘿蔔。“那時候生活裡見過的蔬菜種類不多,第一次見到西紅柿,忍不住好奇,‘這是樹上結的嗎?’”李琳用一句玩笑,將苦日子的回憶一帶而過。

李琳親眼看到,有牧民職工由於缺乏健康觀念,發生了許多意外。當鮮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他感到萬分悲痛。“在這以後的工作裡,我千方百計地向當地牧民宣傳健康知識。”李琳表示。除了在衛生室開藥、打針,李琳大部分時間要到山裡去巡診、出診。

“有10個牧業點,每7天要去巡診一圈。快的話巡診一圈要兩三天,慢的話要五六天時間。我出門全靠騎馬,這麼多年來已經換過4匹馬了。早些年物資匱乏,我出門前裝幾塊奶疙瘩,餓了就嚼兩塊;渴了就喝渠道水,冬天就抓兩把雪來吃。”李琳回憶說。

記者問李琳:“四處巡診的時候,牧民如何找到你?”李琳回答,雖然那時候沒有通信設備,但牧民們會騎馬傳話,一打聽就知道他到了哪裡。就這樣,李琳的名字在牧區飄蕩、迴響着。

風雪中的無畏奔赴

在廟爾溝,每年最寒冷的日子,氣溫要降到零下40℃左右,大雪封山也時常發生。在李秀梅的記憶裡,1995年下過一場大雪,李琳出診很久纔回來。“他的手、腳都(要被)凍掉了!”李秀梅說,當時李琳到家時,手腳都沒了知覺,又不知道路上摔過多少次,使用雪搓的法子才逐漸恢復過來。如今,李琳伸出手,指節處都是腫大的,皮膚也很是粗糙。“我患有關節炎,應該是之前出診時凍出來的。”李琳說。

診室裡,李琳剛剛接待完一名患者。“他哥哥的兩個孩子,都是我接生的,現在都快成年了。”李琳驕傲地說,“我先後接生過300多個小孩。其實,我在一開始面對產婦時也沒那麼多經驗,但爲了守護牧區羣衆安康,我就儘可能地去學習。”

10月25日,李琳在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患者。

李琳回憶,2017年12月的一天,風雪交加,自己正準備下班時,一個渾身是雪的男子衝進屋來,哆嗦地說着哈薩克語。原來,他的妻子就要臨產了。他家住在距離廟爾溝50多公里的冬窩子,他開着小汽車前往托裡縣醫院,車卻在距離廟爾溝一兩公里的路上意外拋錨了。

積雪沒過膝蓋,他們幾乎是爬着趕路。“趕到車子壞了的地方,我看到產婦趴在車後排,羊水破了,褲子都結了冰。產婦聲音虛弱,話都說不清了。我馬上進行緊急處理,嬰兒成功分娩。我又繼續給產婦治療,待情況穩定後,託人把他們送往縣醫院。”李琳說。

李琳還接生過自己的孩子。可提起這件事,李秀梅就忍不住嗔怨幾句:“那天他出診去了,留我一個人在家,怎麼等他也不回來。等他回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去縣醫院分娩了。”那個夜晚,李琳給自己的孩子接生,好在一切順利。

李秀梅曾隨丈夫一起出診,這讓她逐漸理解他。有一次,李琳遇到了一個特別棘手的產婦,孩子臍帶繞頸。李琳艱難地守護,終於母子平安。同是母親的李秀梅看到,丈夫面對那麼急迫的情境,絲毫不慌亂。“這是救命的事,從那以後我就不說他了。”李秀梅說。

“李醫生給了我父親第二次生命。”牧工楊宏霞說,她父親今年86歲了,從2017年開始,身體狀況就不大好,頻繁突發疾病。好幾次她急得渾身發抖,哭出聲來。無論是三更半夜,還是颳風下雪,李琳總是一接到電話就第一時間趕來,沒有過一點怨言。

從出診包到出診箱

在採訪過程中,李琳拿出了很久以前使用的出診包,裡面有一個水銀血壓計、一個聽診器、一個老式收音機、一個手電筒。“那時候不能使用現在這種出診箱,馬受驚的話,很容易摔壞。”李琳說。

“這個出診包是牛皮製作的嗎?”記者好奇地問。“應該是人造革。”李琳指着聽診器上的軟管說,“這個更換過很多次,辦法總比問題多,可以使用汽車的輸油管。”這些年,當地交通有了改善,加上小皮卡的助力,李琳開始使用容量更大的金屬材質出診箱。

來到52歲的吾拉孜別克·阿吉伯家中,可以感受到哈薩克族大家庭的熱鬧氛圍。高血壓、關節炎、肺心病……李琳可以說出他們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還帶來了其所需藥物。大家輪流來到李琳身邊,主動要求測量血壓。

10月25日,李琳到一戶哈薩克族居民家中隨訪,爲他們帶去了所需藥物。

如今,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加入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白楊市醫共體,還增加了放射、B超、心電圖等檢驗檢查手段,醫務人員擴增至9人,服務周邊6000多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醫院院長鬍詠泉說,自2021年以來,該院作爲醫共體總醫院先後選派兩名專家擔任分院的院長,還長期派駐14人次、短期派駐50餘人次。此外,通過績效、編制資源傾斜開展幫扶等方式,鼓勵引導人才到邊遠艱苦地區任職。

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了李琳,其他8名工作人員都是近年來擴充進來的。來自貴州省的護士張濤就是其中一個。

在出診時,李琳常常帶上新入職的年輕人。張濤說:“李琳對患者特別有耐心,大家對他評價都特別高。他也儘可能把積累的診療經驗傳授給我們,之前遇到外傷患者,還手把手教我縫合。”

10月25日,李琳(右)帶着年輕護士一塊出診。

奶茶、酥油、饢等食物,是牧民們的家中必備。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含鹽量高。由於常年吃的是這些食物,牧區不少居民患上了高血壓。多年來,李琳積累了豐富的高血壓人羣健康管理經驗。“我會根據患者情況,判斷他們的分型,制訂治療計劃。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我還要求他們每週來量血壓。”李琳說。

“我會一如既往地幹好我的工作,只要患者需要,我就會一直堅持走下去。”李琳說。

10月25日,李琳入戶隨訪後,居民一路跟隨到門口與他告別。

記者手記

醫療戍邊:在榮光裡與時俱進

在廟爾溝一帶,李琳被看作“人民的好醫生”,這是當地居民對他發自內心的誇讚。

2021年,李琳所在的衛生室升級成了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李琳作爲兵團基層醫務人員的代表,所體現的是兵團人的韌勁。他以醫療戍邊爲己任,以當地居民突出健康問題爲導向,不斷創新發展。

離開廟爾溝後,記者來到第九師白楊市醫共體總醫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醫院,見到了與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似的景象。隨着醫療服務能力的提檔升級,當地居民對醫院的認可度極高。醫院年門診量達到35萬人次,五成以上爲當地患者,其中又有近六成是少數民族。記者瞭解到,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醫院有團場分院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建院55年來,該院一直承擔着九師師直地區、11個農牧團場各族人民羣衆的醫療保健任務,同時輻射至塔城、額敏、裕民、托裡等周邊縣市。

在該院醫學影像科,記者在電腦系統中看到了各分院傳來的醫學影像資料,其中就包含來自廟爾溝的遠程申請。該科醫生楊少華說,遠程互聯互通提高了基層診療服務能力,給患者帶去便捷與實惠。總醫院醫生收到申請,會立即進行處理,出具診斷報告。

“近年來,醫院深入推進兵地融合發展,牢固樹立‘兵地一盤棋’意識,通過促進兵地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共用,讓各族羣衆共享優質醫療服務。”胡詠泉驕傲地說,尤其是在對口援疆工作的推動下、遼寧援疆專家的支持下,醫院各個學科的發展可謂齊頭並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醫院一六三團分院院長尹衛東說,在遼寧援疆專家及“銀齡專家”等的幫助下,該院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能力全部提升起來。該院還開設了口腔科、內分泌科等特色科室。

2023年4月28日,白楊市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掛牌成立。作爲我國最年輕的城市,它是小白楊哨所與戍邊文化在傳承延續中涵養的一方紅色沃土。如今,在白楊市,一個個基建項目拔地而起,好一番熱鬧景象,這些變化也給尹衛東壓了擔子。

“白楊市佈局巴克圖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隨之建立職業病體檢中心。隨着本地居民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們計劃引入居家智慧養老系統,爲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尹衛東說,他們的家庭醫生團隊也進行了人員擴充,除了連隊衛生員、臨牀醫生、公衛醫生、醫共體總醫院專科醫生外,還加入了口腔科醫生、中醫師和藥師,多元化服務當地居民。未來,該院還會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尤其是要守護好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人。

第九師白楊市醫共體的蓬勃發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得益於醫療資源的整合與下沉,以及服務模式的創新與優化。緊密型醫共體的構建,實現了醫療資源的高效配置。一路走來,美好的健康藍圖與邊疆的大好河山相合。

李琳和衆多醫務工作者以堅守爲筆,書寫着醫療戍邊的時代新篇章。在新徵程上,醫務工作者們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將醫療戍邊的使命與現代醫療理念深度融合。在榮光裡與時俱進,健康之光正照亮邊疆每一個角落。

文/圖:健康報記者 孫韌

編輯: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覈:管仲瑤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9TFO83X】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