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守護臺海安全 美應維持戰略模糊

美國民主黨籍聯邦衆議員史蒂芬妮.墨菲(Stephanie Murphy)(前排中右)8日率跨黨派衆議員訪問立法院,與立委江啓臣(前排中左)等人座談。江啓臣會後表示,我方對美國參議院下週要審《臺灣政策法案》草案表達關切,我方希望美方對臺承諾可以更具體。(姚志平攝)

美國參議院擬於14日審議《臺灣政策法案》草案,該法案一旦通過,恐將一舉終結美國自韓戰以來在臺海安全上的「戰略模糊」立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臺灣得以安度各種兵兇戰危,該立場功不可沒,在兩岸軍力不對等持續加大之際,「模糊」更是臺灣必須採取的戰略特徵。

北京認爲作爲美國第3號人物的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嚴重違反一中原則,發動鎖臺軍演,不再承認海峽中線,此後共機與軍艦穿過中線成爲新常態。《臺灣政策法案》中,諸如賦予臺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駐美臺灣軍官着軍服等規定,將全盤顛覆美中臺的互動與戰略架構。

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美國智庫、國會在對臺安全政策上應該維持「戰略模糊」或轉爲「戰略清晰」,爭辯日益激烈。「戰略模糊」係指美國政府不明確表態是否協防颱灣,北京拿不定美國是否會出兵,對攻臺行動會三思而後行;臺灣因爲擔心美國不出兵,不致過於挑釁北京,即創造「臺灣不獨、中共不武」的模糊空間與臺海間的微妙平衡。

到底何種戰略對臺灣安全有利?即使大陸展現統一臺灣的必要性與積極性,「戰略模糊」仍是守護臺海安全的最佳原則。兩岸軍力對比,臺灣是弱小的一方,要以不對稱作戰嚇阻大陸,必然要搭配「戰略模糊」,臺灣絕不主動挑釁,如果北京有單方面強勢作爲,臺灣才能獲得國際社會支持。

華府一旦講清楚必定協防颱灣,對北京而言,既然美方底牌已亮,晚動手不如早動手,武力收復臺灣的可能性將大增,臺灣在未來幾年,只會更危險。

縱觀《臺灣政策法案》內容,挑釁北京的象徵性意義,大於促進臺灣利益的實質意義。美國至今連助臺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WHA)都無法做到,還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後院、中華民國在拉美的邦交國,一個個被中共搶走。這類抗中牌,除了讓特定政治人物獲取私利外,對臺灣整體安全毫無幫助。

民主黨在參衆兩院都是多數,一旦《臺灣政策法案》立法,北京當局勢必在臺海有嚴厲反應,如何拆彈,考驗拜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