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迎合美意 臺產業面臨斷鏈危機

美國宣佈對晶片加徵關稅,目的是要臺灣晶片到美國生產。(路透)

川普祭關稅大刀,讓臺灣科技業外移壓力倍增,除臺積電動向不明,已經有伺服器廠要增加對美投資。廠商爲生存選擇出走,有其不得不然,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政府除了只講臺美合作、境外關內,努力迎合「美意」外,不見詳細、長遠的產業佈局策略,令人憂慮在美國壓力下,可能浮現的「產業斷鏈」空洞化風險。

臺灣去年對美出超648億美元,面對川普「關稅人」性格,本來就是得皮皮剉。現在喊出要對晶片課徵25%關稅,不僅劍指臺積電,對我科技廠壓力愈來愈大。

2023年我對美出口以資通與視聽產品最多,光是出口到美國,就佔全球比重近4成4,這些都是會被盯上的目標,尤其是成長豐碩的顯卡與伺服器業者。臺灣7大AI伺服器代工廠最近跑到德州考察,馬上就有廠商要轉移到美國。

面對廠商可能一波波移往美國投資,經濟部的對應政策,卻都是「境外關內」,在美國成立臺灣投資貿易中心,把供應鏈帶出去,或是設立專案小組來服務等,不見精細的產業協助計劃。

廠商跑到美國,可以躲避關稅、接近美國客戶,但如果完全服從「美意」,對我國經濟勢必有所衝擊。除臺積電先進製程被逼提早赴美,危及我領先優勢外。臺灣的科技產業本就走羣聚效益,如果中低供應鏈迫於壓力跑到美國,本地的供應鏈有斷鏈危機,有產業空洞化風險。

前瞻性的政府,不能只會協助廠商外移,面對川普的窮追猛打,我們該有長遠產業規畫。對川普的要求,我們不必全盤拒絕,但應該盤點哪些產業可以過去,哪些產業應該留在臺灣,纔不會成爲美國「再次偉大」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