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兩岸關係轉圜期 稍縱即逝

準總統賴清德下週一上任,就職演說無疑是下階段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衡諸當前兩岸情勢和美中臺博弈,賴確實有機會走出前兩任民進黨總統蔡英文和陳水扁所面臨的臺海危機,不過,鑑於北京對賴的疑慮可能更深,以及美國十一月大選隱伏變數,兩岸關係的轉圜期或機遇期可能很短,一旦誤判錯過,兩岸持續冷對抗恐難避免。

兩千年陳水扁就職演說拋出「四不一沒有」,北京迴應「聽其言、觀其行」,可見有一段觀察期;二○一六年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共認爲是「未完成的答卷」,潛臺詞是希望蔡能夠「完成答卷」。扁加蔡執政十六年,兩岸不僅未能破冰,甚至一度掀起臺海危機,臺灣更成爲經濟學人報導中「最危險地區」。

如今「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將上任,他要如何呈現就職演說,才能在不失臺灣主體性的立場上穩住兩岸關係,達到維持現狀的目標,難度頗高。

他在當選之日就宣示,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推動兩岸事務,希望兩岸能夠回到健康、永續交流;就職前夕又接連向對岸喊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呼籲中共應有自信面對臺灣民選政府。

北京近期對臺灣問題有三次重要表述,一是習近平在中共兩會期間下團組表明「和平統一」方針未改,方式仍舊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二是透過馬習二會對民進黨畫出「國族認同」底線,即「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三是藉由藍委訪問團釋出恢復民間交流門檻最低、最具操作性的善意。

如果我方正面接招,恢復海上客運直航並解除六月赴陸禁團令,兩岸旅遊恢復常態指日可待;反之若我方連民間交流都要自陷於所謂的「對等原則」,只會把路愈走愈窄,最後的機會之窗可能也被關上。

五二○之前,美國已透過多方管道向兩岸清楚傳達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華府一方面肯定賴當選後的言論,同時也與北京保持高層溝通,亞太助卿康達日前在北京會見國臺辦副主任仇開明,用意不言自明。用大白話說,約束賴的臺獨傾向,也警告北京別輕舉妄動。

五二○後,兩岸有機會開啓新局或重走對抗老路?賴可回想二○一七年擔任臺南市長時曾在議會表示,「我是親中的,沒有反中,我親中愛臺」;之後又強調,中國應該要親臺,臺灣應該要親中,大家互相合作,共創繁榮,達到和平的目標。

賴清德提出兩岸應該互相親近,從現實面看,即使政治上仍有不小距離,至少民間交流可儘快恢復,兩岸對中華文化和民族認同也並非遠古傳說,而是日常生活一部分,這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並無扞格,某種意義上甚至能「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