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法律/盡速召開氣候共識會議

去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首次召開地方氣候行動峰會(Local Climate Action Summit),凸顯城市、地區對於淨零政策的重要性,建議520新政府上任後,也應呼應COP28,召開中央地方氣候共識會議,凝聚國家減碳與淨零推動共識。

地方氣候行動對於整體國家減碳政策而言相當重要,應納入國家自定貢獻(NDC),要達到減碳目標,中央、地方唯有攜手合作,不能中央一馬當先、地方協力卻不夠。

未來若召開中央地方氣候共識會議,包含中央地方如何合作,以及收取碳費後如何分配資源,都將可透過共識會議來討論。建議碳費收入應有30%保留給地方,補助地方推動執行淨零政策。

回顧臺灣淨零轉型歷程,蔡總統在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首次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隨後臺灣在2022年3月正式公佈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

到了2022年底,國發會公佈12項淨零關鍵戰略,並更新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爲24±1%;2023年元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蔡總統在2月15日正式公佈施行,臺灣成爲第18個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的國家。

氣候法增訂碳費機制,成爲外界最關注的議題。環境部雖已提出碳費收費初步規劃,包含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爲首波徵收對象、2024年排放量將計費並於2025年繳納,但目前,費率仍未拍板。

碳定價是驅動企業加速減碳的重要工具,環境部應儘快實施,才能接軌國際。

除了中央以外,地方也肩負減碳重責大任。2022年6月,《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經市議會三讀通過後報行政院,至今年2月終獲覈定。

臺北市的氣候治理包含住商部門、運輸部門、廢棄物部門、農林部門等。住商方面,希望朝向智慧零碳建築邁進,從建築能效、設備汰換等方面做起;運輸部門則是建構綠運輸、低碳交通,也包含導入氫能車,這部分必須做好社會溝通。

再以廢棄物部門爲例,如何達到全循環、零廢棄是重要方向,例如將碳捕捉與再利用封存技術導入等;而農林部門方面則着眼於碳匯擴增。

另針對再生能源,除中央已針對用電大戶訂定法規,包含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都有加嚴規定,例如北市針對契約容量達800瓩以上用戶,規定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再生能源設備。

地方氣候基礎建設是國家淨零轉型的關鍵,包含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氫能、推廣工業區節能、建築能效提升、綠運輸與運具電動化、老舊焚化爐升級爲綠能循環園區等,必須要有足夠經費來支援。

建議政府在財源方面,可透過前瞻基礎建設或另外規劃淨零特別預算;收取碳費應有至少三成補助地方政府;另也應鼓勵金融業引導資金至綠色及永續發展領域。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口述,記者翁至威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