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KPI能否重建中國移動,甚至再造一箇中國移動?

上文說到,KPI造就了中國移動的黃金時代,而激進化的KPI也掐滅了內部創新的火苗,把中國移動圈死在通信小圈子裡,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當然,中國移動的KPI體系本身也在變化,近年來,中國移動自頂而下在優化KPI考覈體系,希望從這跟指揮棒上做文章,重新激發生機和動力。

今天就來談一下:KPI的變化。

KPI量化考覈本身是促進企業良性循環、提升員工執行力的有利工具。但是任何的考覈一旦越過了科學的範疇,便成了抑制企業創造力和員工積極性的毒藥。

-01-

第一,抑制員工積極性,造成骨幹員工流失。

移動的KPI考覈從開始的科學量化,到任務逐步上漲,現在已經妖魔化——由集團公司制定、下達各省公司的KPI,而各省公司則分解、下達各地市公司的KPI,地市公司進一步分解、下達各區縣公司的KPI,各區縣公司進一步分解、下達各網格的KPI,最後所有KPI都會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員工頭上。

對很多員工來說,懸在頭上的KPI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完成,如何辦?踩公司政策紅線!

——從粗放型造假到精細化造假,從粗放型打假到精細化打假,任務水漲船高、要求越來越多,上有考覈政策、下有應對對策,看起來成績一片喜人,實則內部陷入了貓捉老鼠的惡性循環中,都忘了這一切到底是爲什麼又是爲了誰?

隨着KPI的要求越來越高,員工的收入逐漸下滑,員工普遍工作動力和工作積極性都大打折扣,但是事情還要做完?怎麼辦?上考覈!各種各樣的考覈文件、考覈方式層出不窮,重罰輕獎,又進一步加深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隔閡。

對面巨大的考覈壓力和KPI壓力,移動內部員工大體呈現兩種狀態——

一種是破罐子破摔混日子型。考覈,沒關係!照樣有一件事推一件事,自己過好的日子,順便搞好自己的副業怡然自得,心態好自然好。對這部分員工,移動自然只能繼續下考覈,但是作爲“穩定的大型企業”,並無實質性的手段來從根本上改變這些現狀。

另一部分是做事型,這部分的員工其實不少,但是這部份員工恰恰是對移動的歸屬感最弱的羣體,工作強度越來越大,但是企業文化和企業架構導致無法得到好的績效或職業發展空間,在最直觀的收入上也與第一類員工相差甚微,既然沒有錢途也沒有前途,那這部分員工拼死拼活又爲了什麼?所以一有機會就跳槽離開。

這也是近些年來中國移動核心骨幹流失嚴重的根源。

-02-

第二,扼殺企業內部創新,中國移動生機和活力流失。

KPI逐漸成爲了中國移動高度集權、高度集中化的指揮棒,而在這種集權式管理的背後,中國移動省市公司的主動性、靈活性都在丟失,整個企業正在丟失擔當、生機和衝勁,曾經那個生機勃勃的中國移動再也不見了!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移動本來是最有機會成爲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甚至有可能誕生貝爾實驗室這樣的創新搖籃的,因爲中國移動本身就誕生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巔峰時代,而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基座。

如果中國移動能夠重視技術研究和創新的話,它很可能將成爲今天社會科技體系的一大基石,畢竟,那時候論資源、人才和影響力,中國移動都是獨一無二的,今天的阿里、騰訊、百度在2005年前後跟中國移動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可惜,在KPI指揮棒下,中國移動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賺錢上!

中國移動賺了很多錢,從日賺2億到日賺3億到日賺4億,曾經是全亞洲最能賺錢的企業、全世界最能賺錢的電信運營商,而由於它太能賺錢了,其市值也曾一度成爲亞洲之首,排在微軟等科技巨頭前面。

但是,把精力放在了賺錢,自然就忽略了其他,比如能力積累和技術創新。而由於太重視"賺錢效應",它每一項投資都會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去仔細評估,而這,正式中國移動今天能力空心化的根源!

-03-

中國移動也在自我修正,中國移動的管理層應該算是中央企業中格局、視野、管理思維都處於金字塔頂尖的人,他們不可能看不到問題所在,他們所做的決策往往只是受限於管控環境,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推動更高的決策層做出一些改變。

中國移動最直接的兩個主管部門就是國資委和工信部,國資委和工信部都是國務院組成部門,行政級別同級,管轄範圍不同,其中,國資委管的是經營層面,對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行監督,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

從今年國資委對運營商的考覈指標上看,2021年對國內三大運營商來說可能是將發生重大變革的一年——

去年12月底,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爲更好引導推動中央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國資委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進一步完善考覈體系,突出對中央企業“兩利四率”指標的考覈,“兩利”即淨利潤、利潤總額,“四率”即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研發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以引導企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經營效益和運營效率,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利長遠,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變化有兩個:一是增加了“全員勞動生產率”,二是減少了“淨資產收益率”。

事實上,這兩個關鍵變化其實是一致的——過去考覈“淨資產收益率”是把中央企業視作重資產企業,從資產中要收益;現在考覈“全員勞動生產率”,意味着不再把固定資產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開始更加重視人的價值,要從員工的勞動中要收益。

這是一個方向性的變化!很可能引發中國移動經營管理決策的鉅變!

想想,過去考覈淨資產收益率,中國移動爲了達成考覈指標,會盡量控制投資投入,儘量合理規劃各項建設工作,現在考覈全員勞動生產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入/員工數量。

爲達成這個考覈指標,中國移動有兩個努力方向,一個是擴大營業收入規模,另一個是減少員工數量。

1. 擴大營業收入規模

怎麼擴大收入規模呢?傳統通信需求已經見頂,再從傳統通信業務(賣卡)中要增長是難於登天的了,中國移動要增收,只能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

但是,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很難走,尤其是對於在通信圈子裡養尊處優了很多年的中國移動而言。

我們打開中國移動的財務報表,去看看有多少錢是靠"多元化經營"賺來的——2019年中國移動主營業務收入6709億元,其中流量收入3746億元,語音短彩信收入889億元,家庭寬帶收入693億元,企業專線等通信類政企收入549億元。這些傳統業務收入加起來就是5877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8%!而喊得震天響的DICT業務收入261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不到4%!

當然,路是難走的,但中國移動只有這條路可走了。只有DICT能再造一箇中國移動,這就是中國移動新的KPI。

2. 控制/減少員工數量

除了擴大收入規模,剩下一條路就是——控制/減少員工數量,俗稱裁員!

過去,中國移動受限於國企身份,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減員增效,畢竟國企要起到容納人口就業,社會穩定的職責,這是國家的要求,連中國移動都帶頭裁員了,社會動盪因素就增大了。

但實話實說,中國移動45萬員工,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經無法適應企業的轉型發展的,已經成爲發展的包袱。如今,國資委考覈“全員勞動生產率”,從KPI的角度指引了中國移動改革的方向,未來中國移動可能將迎來“奉旨裁員的時代”!事實上,從過去幾年中國移動的一些舉動上,我們已經能大體上看到這個趨勢。

如何控制員工總量、調節員工結構,這將是中國移動未來很多年裡的重點工作!

下文我會繼續談一個問題:面向未來的轉型發展,中國移動最迫切的不是增加員工薪酬,最迫切的是恢復員工工作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