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苦等不到換心別慌!54歲男靠1物「重獲新生」

54歲蔡先生(右)患有心臟衰竭,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透過植入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改善,令他直言「重獲新生」。(崔正綱攝)

蔡先生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團隊合影,也藉由自身經歷,鼓勵心臟衰竭病友接受心室輔助器治療。(崔正綱攝)

蔡先生展出隨身攜帶的心室輔助器。(崔正綱攝)

心室輔助器將血液由左心室引流到心室輔助器幫浦,再送回到主動脈供應身體需要的血流,可以完全替代心臟功能。(崔正綱攝)

心室輔助器將血液由左心室引流到心室輔助器幫浦,再送回到主動脈供應身體需要的血流,可以完全替代心臟功能。(崔正綱攝)

心臟衰竭病友福音!以往許多心臟衰竭病患需靠心臟移植改善,但捐贈心臟可遇不可求,54歲蔡姓男子患有嚴重心臟衰竭,因多月都等不到心臟,還伴隨全身水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後來蔡先生聽取醫院建議改採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最後成功消腫,令他直言「重獲新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指出,心室輔助器治療效果與心臟移植相當,目前可以作爲過渡、長期取代使用。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羅傳堯表示,自從1967年全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後,對末期心臟衰竭的最佳治療就是心臟移植。根據臺灣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每年僅約60至80人能幸運獲得捐贈進行移植,大多數的人往往在等待換心過程中含恨以終。

高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峰鈞指出,透過心室輔助器將血液由左心室引流到心室輔助器幫浦,再送回到主動脈供應身體需要的血流,可以完全替代心臟功能。心室輔助器一開始使用的目的是過渡移植,來作爲等待移植前的支持,隨着機器改良,第三代心室輔助器越來越多人是做終生使用,植入因年齡或其他原因無法接受移植的病人體內,終生取代心臟的功能。

蔡峰鈞表示,從美國2021年度報告發現,心室輔助器治療結果已經與心臟移植相當,一年與三年的存活率分別可以達到85%與70%,很重要的原因是幫浦的改良,病人願意提早接受手術及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臺灣健保也在2018年開放有條件的全額給付,讓更多需要的病人不會因爲費用而猶豫接受手術,沒有等待捐贈者的困擾也不用擔心移植後排斥。

高醫首例植入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心臟衰竭病友54歲蔡先生也到場分享心路歷程,他表示近幾年發現有心臟血管嚴重阻塞,先接受支架治療再因發生心室頻脈而放置體內去顫器,但心臟衰竭症狀持續惡化,2022年10月登錄心臟移植,因爲血型爲O型同時體重超過100公斤,遲遲無法等到有緣人配對心臟。

而在等待過程中,今年7月因爲心臟衰竭惡化造成水腫,體重增加到116公斤,隨後聽取高醫建議,8月進行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術後身體逐漸恢復,脫水超過15公斤,並在術後一個月內順利出院。

蔡先生表示,他以前都是病懨懨的,頻頻咳嗽、走幾步路就沒力氣,還需要有人在旁照顧,當時苦苦等不到心臟移植,還感慨認爲沒機會了,經過心室輔助器治療後感覺「重生了」,身體就跟正常人一樣,還計劃幾天後要去釣魚,並稱昨天去南投玩,不需要人陪伴,臉色變好講話有力氣。

對於隨身攜帶心室輔助器是否會影響?蔡先生表示習慣就好,並期許以後想出去工作,因爲病魔纏身多年來都無法工作,他也驚訝表示健保可以給付「希望推廣出去給大家知道」

高醫心臟移植心室輔助器心臟衰竭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