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仁」交通痛苦指數大調查

圖爲新竹民衆街訪受訪翻攝。(圖:中時新聞網資料照)

新竹市一直以來令民衆困擾的交通問題對於歷任多屆市長都相當棘手,由於人口數的評估,許多大型公共運輸系統建置後,高昂的經費會導致入不敷出,進而影響整個新竹市發展,但現今大衆交通工具網絡卻趕不上新竹市發展的速度,今年新竹市與新竹縣雙雙榮獲《全臺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中的「經濟發展滿意度」金獎,因爲新竹縣市在竹科加持下,經濟發展量能神速超越其他縣市。

經記者實地到新竹市當地探訪,明顯可見新竹市民交通仍以汽、機車爲多數民衆仰賴的交通工具,而交通動線規劃仍依據過去老舊街道發展相應而成,在外來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讓道路、聯絡要道越來越擁擠,如果計算各縣市交通發生風險(縣市交通事故發生數/縣市牌照登記數),109年時,新竹市爲全國第二高(2.15%),僅次於桃園市,與三年前比較,新竹市交通事故發生率則增加27.3%,事故死傷人數達30.6%,從數據中顯示不斷攀升的交通問題,反映新竹交通失序情況越趨嚴重。

新竹市資深市議員林耕仁一路見證了新竹市變化,從一個清潔工轉變到進入政壇,他樸實的生活方式讓他深受新竹人需要改變邁向便捷都市的渴望,這也是爲什麼新竹民衆40%以上都對於交通急迫需要改變的原因,他說:人來人往的竹科要道上,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壅塞讓市民與外來人口苦不堪言,不僅壅塞,上下班交通安全都下降,應利用大數據估算做即時交通號誌調控,在部分路段上重新規劃車流動線。另外在易肇事路段的重點路口增加疏通指揮,提升大衆交通工具服務品質量體,才能鼓勵民衆多加利用,達到真正緩解市區交通問題。

他認爲應先分析出民衆需求、優化公車路線,讓市民透過行動裝置及AI化的乘車資訊即時掌握公車動態。另外推動共享汽、機車建置,達到民衆與政府雙贏的交通發展策略,這都是重要都市發展必備。

圖爲新竹市藍營黨內初選2022新竹市長參選人林耕仁。(圖:中時新聞網資料照)

此外,新竹要推動交通事故降低傷亡規劃,應重新檢視易肇事路段道路設計、重新調整車流規劃、劃定行人安全重點地區、消除視覺路障、規劃行人友善的道路設計等舉措。

記者怎麼看?《5G的時代,新竹應最進步》

新竹市蔚爲臺灣科技重鎮,更是世界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關節,除了有科技頂尖學府,在AI+5G的時代具優異「軟實力」,這些優勢卻都沒有充分顯現在城市中,而市府需扮演重要角色,統整連結資源,讓新竹成爲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實際來到新竹市卻讓人感到科技之城交通的落後,但相信能改變這點纔是未來新竹市執政者需要大力檢視跟戮力的施政舉措。

在5G的時代,資訊運用於民衆各種生活,所產生的資料進行大數據蒐集、處理及分析,因此資訊安全規範建立,也是智慧城市很重要的一環。

林耕仁提到,未來期待能在市府成立資安單位,並參考歐盟GDPR標準,建立市級個人資料使用規範,並進行市府的資安總體檢,在個資保護的前提資下運用民衆的資料,爲民衆資安把關之外,也徹底實現科技城願景,濃縮到生活場域

就智慧管理的概念,能進一步提升地方單位服務品質及效率,將來民衆許多業務都能線上辦理省去舟車勞頓的辛苦,免除來回「巡迴」交通奔波,因爲未來真正的智慧之都,除了政府的力量前導,讓各方好手一起解決市民問題,也是讓新竹市真正成爲智慧城市的沙盒,連結科技人、新竹人的發想,翻轉新竹市,達到城市減壓。

另外,根據「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佈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21, CCPI 2021)中指出,臺灣排名倒數第5,再生能源評比倒退,2020年氣候變遷報告也顯示,臺灣減碳成績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3,而經濟部「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自2016年後,CO2排放量皆高於前,其中2017年時排放量,更曾高達到2萬6946萬公噸,因此「減煤、增氣展綠」的能源政策,也是新竹市交通需要一併改革的天際,因此無人巴士等策略、淨零排放爲低碳轉型都市首要。

圖爲艾普羅民調於3月中旬執行的民調議題報告,民調中顯示交通議題爲新竹市民迫切需求。(圖:中時新聞網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