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達海基領軍 離岸風電國產化
興達海基的二座管架式水下基礎,左邊已完成產製,右邊進入大組二工站。圖/興達海基提供
中鋼爲配合國家綠能政策而成立興達海基公司,從事管架式水下基礎(Jacket)的製造,並以建立本土供應鏈及落實國產化爲使命,除爲臺灣綠能產業開路,奠立永續發展的基礎外,也爲臺灣的用鋼產業提供轉型升級高值化的機會。
興達海基表示,由於歐洲發展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製逾30年,無論產業、技術皆相當純熟,但臺灣因剛起步,國內供應鏈廠商幾無相關的產製技術與經驗,要在短期內建構出100%本土化供應鏈產製能力與能量,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過去一年半來,興達海基與國內供應鏈廠商於水下基礎的產製過程,面臨不斷的設計變更、疫情衝擊和高階銲工人力不足等等多重挑戰,興達海基與國內供應鏈廠商攜手合作,並整合中鋼集團與臺船、臺蝕公司的專業能力,同時積極尋求國內外專業技術團隊如西班牙Nervion、挪威DNV、金屬中心、中鋼技術研發團隊等的協助,克服技術瓶頸,建立高難度的銲接技術及完善的品保、品管與監造制度,使關鍵零組件的產製能力得以建立,可穩定供應興達海基所需零組件。
興達海基指出,該公司水下基礎的組裝製程共有15個工站,包含轉接段(Transition piece,TP)、上部結構(Upper Block,UB)與下部結構(Lower Jacket,LJ)等三個半成品產製區,及大組一(TP+UB組銲)與大組二(UJ+LJ組銲)等工站。
目前已建立高精密銲接、噴塗,及三度空間尺寸精密量測等技術,第一座百分之百國產化管架式水下基礎已於7月初完成產製,走過從無到有最艱鉅的歷程,在頭過身就過下,就如同汽車的組裝產線一樣,目前第二座水下基礎已進入大組二工站,而有四座水下基礎同時進入大組一工站,進入連續性生產。
興達海基表示,這一路走來雖歷經千辛萬苦,但仍堅持國產化的使命,並與供應鏈廠商攜手合作,落實政府水下基礎國產化政策,奠立離岸風電綠能產業本土化的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