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特有儲備金 確保國家應對危機能力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左)與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右)。(中新社)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及新加坡的儲備金議題,除了點出民衆不應存有儲備金夠多的迷思,更指出目前儲備金的增幅僅勉強跟得上經濟增長的現狀。

新加坡媒體報導,李顯龍認爲,儲備金確保了國家在面對困難如金融危機、新冠疫情時,可得到保障,不過,若認爲儲備金足夠多,可以花掉額外的部分,恐怕是個誤解。人們應把儲備金視爲未雨綢繆的資金,在情況允許之下,持續增加儲備金,讓下一代能安穩生活。

他強調,新加坡一旦失去儲備金就很難再積累起來,因爲新加坡的經濟不可能像上世紀70、80年代一樣,每年取得非常高速的成長,難以將大部分的收入投入儲備金。即使新加坡不像從前那麼貧困,但國人的期待和需求也在增加,經濟無法承受將2%至3%的國內生產總值存入儲備金。

談到第四代接班團隊該如何應對此事,李顯龍表示,第四代領導人已意識到這一點,也明白鬚以永續方式,令新加坡自給自足,這也是爲什麼政府會選擇在今明兩年調高消費稅。現在的挑戰是讓新加坡人都清楚這一點,及早鞏固財務保障。

而提到儲備金淨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簡稱NIRC)的使用,黃循財指出,新加坡每年把儲備金投資回報一半用於國家預算,另一半放回儲備金裡。若不把任何回報轉回儲備金裡,儲備金價值就會隨時間的推移消逝。

他指出,部分人覺得從NIRC中多拿一點,又何妨?有些人則有錯誤印象,覺得新加坡的儲備金很多。

黃循財以實際數字解釋,假設儲備金實際回報率約4%,拿一半也就是2%投入財政預算,另2%轉入儲備金。而每年的經濟增幅約2%。如果儲備金以約2%的速度增長,經濟增幅也是約2%,意即儲備金增長只是勉強跟得上經濟,也可見國家並未過度儲蓄。

他說,很少國家像新加坡一樣有應急基金。相信如果未來面臨任何衝擊、緊急情況、災難,甚至是比過去3年的新冠疫情更大的困頓,新加坡就能依靠儲備來應對衝擊,必要時用來重建,確保國家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