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三發三敗,馬斯克發文祝賀,NASA爲何如此容忍

全球千萬網友圍觀之下,馬斯克又“失敗”了。

北京時間3月14日晚,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旗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以及飛船集成系統進行試飛,約50分鐘後,飛船在重新進入大氣層後失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當天表示,“星艦”第三次試飛期間發生事故,未收到公共傷害或公共財產損失的報告。FAA將對SpaceX領導的事故調查進行監督。據悉,SpaceX計劃今年完成9次“星艦”發射。

發射後,馬斯克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第一時間發文,向星艦團隊表達祝賀。

事實上,這是“星艦”的第三次試飛,三次“星艦”全系統試驗實際上無一次100%成功,而據報道,NASA已向“星艦”投入近40億美元。

2024年3月14日 “星艦”第三次試射。 新華社發

第三次試飛失聯

北京時間3月14日21時25分,在SpaceX成立22週年紀念日當天,“星艦”從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的基地發射升空。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直播畫面顯示,約兩分多鐘後,火箭第一級“超級重型”助推器和第二級飛船成功“熱分離”。隨後,“星艦”進入太空滑行階段,完成了打開和關閉有效載荷艙門、推進劑轉移等技術演示。飛行一段時間後,“星艦”嘗試在太空中重新點燃“猛禽”發動機、受控再入大氣層,但在穿越大氣層階段失去聯繫。

此次試飛中超重B10/星艦S28組合體按計劃進行了飛行,雖然未能實現全部試驗目標,但較前兩次試飛有了顯著的進步,首次達到了入軌速度,飛船級在軌進行了有效載荷艙門的開關試驗、推進劑轉移試驗,收穫了重要試驗數據。標誌着SpaceX超重-星艦項目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同時本次試驗對於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也至關重要。

事後,FAA發表聲明,按照四級故障標準將此次發射結果定義爲“故障”(影響僅高於“異常”),並將監督SpaceX對故障進行調查,以確保該公司遵守FAA批准的事故調查計劃和其他監管要求。

前兩次試飛爆炸

值得留意的是,這是“星艦”的第三次試飛。

“星艦”的發射第一次失敗是在2023年4月。發射當天,點火階段,星艦順利飛離了發射臺,引發了全世界的屏息關注,但不幸的是,星艦在空中甩了幾圈之後,在一片驚呼聲中,“嘭”一下放了個大禮花。

很快,SpaceX官方就解釋了發射失敗的原因:星艦未能成功與33臺“猛禽”發動機組成的推進器分離,發生了一次“計劃外的解體”。

第二次發射是在7個月之後進行的,結果依然是沒成功——在一級火箭分離之後,很快就在空中爆炸了。

2023年11月18日,“星艦”第二次試飛失敗。 新華社發

而據澎湃新聞報道,第二次的星艦發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級和二級火箭成功完成了“熱分離”,助推器的33臺發動機也全部點火成功,而且飛船通過了最大動壓點,二級火箭成功點燃。這些,都是讓飛船能夠成功升空的關鍵點,也就是說,星艦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而本次發射,相比第二次作了很多改進:除了前面所說的液壓改電動,還有專門針對第二次的問題做出的預防措施。一是在推進器內部加入防晃擋板,避免因推進劑大規模晃動出現堵塞過濾器的情況。再者就是液氧排出口的改進,目的是防止第二次發射中的爆炸再次發生。儘管這次總體屬於失敗了,但改進效果明顯還是有的,進步相比第二次可謂相當飛速。

馬斯克。 新華社發

NASA爲何“容忍”

而對於三次失敗,SpaceX創始人馬斯克一直心態很好,同時也延續了其在相關項目上的高調傳統,在這次第三次發射後,馬斯克第一時間發文,向星艦團隊表達祝賀,星艦“已達到環繞速度”。

事實上,三次“星艦”全系統試驗實際上無一次100%成功。耐人尋味的是,曾以“嚴謹”著稱的NASA在“星艦”測試問題上亦步亦趨地沿用了“馬斯克口徑”,前兩次測試順應了“部分成功”“大部分成功”的說法。

據報道,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稱此次活動爲“一次成功的試飛”,他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祝賀SpaceX試飛成功!‘星艦’飛上天了。我們一起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中取得了巨大進步,要讓人類重返月球,爾後飛向火星。”

航天新聞網站“NASA航天飛行”主編克里斯·貝京(Chris Bergin)在X上說,“SpaceX認爲飛船丟失了。但是請記住,本次飛行與第二次試飛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數據。”

龐之浩指出,“星艦”接下來還會進行多次飛行試驗,每次的飛行試驗的成本大概是九千萬美元,一旦成功,“星艦”將用於美國載人登月、部署“星鏈”衛星等,載人登火星也有望實現,可很大程度提升美國進入太空和開發太空的能力。

可見,儘管事實上“星艦”聯合體尚未真正完成一次完全成功的試射,但馬斯克和NASA,以及相當一部分美國航天專家都表現出極大寬容。

去年 11月16日,一名男子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的研發、測試和發射基地望向火箭。 新華社發

“星艦”最初是馬斯克2012年提出的概念,是可回收、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計劃由多臺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並聯、可重複使用的下面級“超級重型”(Super Heavy)和同樣有多臺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並聯可重複使用的上面級飛船“星艦”組成,整個系統後來也被命名爲“星艦”。

據悉,其設計目標是將人和貨物送至地球軌道、月球和火星等,可將超過100噸載荷送入地球軌道。2021年4月16日,NASA宣佈,“星艦”成爲其有史以來最大航天項目——“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載人着陸器”的唯一中標者,獲得29.8億美元的項目資金。就此,“星艦”成爲下一階段美國大推力載人航天發射的唯一寄託。

NASA在三家競標中選擇了航天發射領域資格最“嫩”但報價最便宜、概念最“新奇”的“星艦”和SpaceX,放棄了更昂貴的“藍色起源”和“動力系統”兩家競標聯合體。如今距“阿爾忒彌斯”2026年第一次載人登月迫在眉睫,而“星艦”不僅尚未完成第一次軌道或亞軌道載人航天發射試驗,甚至迄今一次上面級再入回收都未真正實現。

“時間緊任務重”,現階段NASA已向“星艦”投入近40億美元,倘半途而廢,“最便宜項目”就會搖身變爲“最昂貴的失敗項目”。在這種情況下,NASA也只能選擇相信並配合馬斯克和SpaceX對“發射成功”的定義,以及其“密集試錯”的開發思路,並對其頻頻的“部分成功”測試表現出空前的“容錯”態度。

據悉,SpaceX計劃今年完成9次“星艦”發射。

整合:李芷琪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中國航天”微信公衆號、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