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臺灣需要的兩岸經貿政策

大陸21日宣佈中止石化業12項ECFA部分產品優惠關稅,估計將使業者要多繳163億稅金,衝擊43萬就業人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宣佈對臺灣出口大陸的十二項ECFA石化產品,停止優惠關稅,緊接着又宣佈恢復七家石斑魚業者的輸陸執照,恩威兩手策略予人介選聯想,表示北京對臺的民情掌握,盲點不小。然而,陸方禁止部分臺灣水果進口,並啓動對臺貿易是否設置障礙的調查經年,政府非但沒拿出具體解決方案,反而指責對方政治操作,甚至質疑辛苦尋求對策的民間團體負責人的政治忠誠。選後新政府應提出什麼樣的兩岸經貿政策,百姓翹首企盼。

陸方以檢疫或公平貿易爲名祭出對臺懲罰性措施,政府部門一副事不關己。經濟部長稱對整體外貿影響不大,要業者邁向產品高值化,國發會主委稱淨零排放比關稅重要;執政黨正副總統候選人一再誇讚大陸已非我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

十二項ECFA產品今年輸陸總額十八億美元,若政府繼續相應不理,ECFA有可能全面停擺,官員竟不以爲意,這種政策冷漠令人駭異!以農產品爲例,今年對陸港出口落在美日之後,較三年前狂減五點一億美元,美日市場卻只增長九千萬美元,強調擺脫依賴大陸有意義嗎?再如水果,今年整體外銷較三年前幾近腰折,幾乎都來自陸港市場的萎縮,出口美日增加不足五千萬美元。

政府看準陸方不願將兩岸問題國際化,故意呼籲假WTO尋求解決,拒絕啓動在陸方讓利下對我有利的ECFA爭端解決機制。須知陸方開啓臺灣貿易障礙調查,恰是因對臺讓利的結果,若訴諸WTO根據公平互惠原則,臺灣豈不被迫對二五O九項產品向陸方全面開放?

近年對中減少市場依賴蔚爲風氣,拜登對中遂行負責任的管理政策,以安全爲由減少市場依賴,主張將生產鏈移回國內,但作法和臺灣南轅北轍。

今年三月,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建議對中「去風險化」,減少貿易依賴;六月,她進一步提出經濟安全戰略,建議對中貿易投資要考慮安全風險,要求數位、綠能、健康產業分散供應鏈,保護關鍵領域,風散市場。十一月,歐洲議會及部長理事會針對「歐洲關鍵原料法」達成政治協議,目標之一是將每年來自單一國家的關鍵原料佔比降至六十五%以下,劍指中國稀土金屬。可見減少對中市場依賴,指的是戰略產業或是關鍵原物料減少對中的進口依賴,以免中共將這些出口武器化,威脅市場穩定。

至於對中出口設限,主要是美日爲防止中共成爲科技強國進而危及國安。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最近強調北京當局是「我們遇過的最大威脅」,絕不提供尖端科技以防止北京將其用於軍事用途。雷氏甚至批評輝達爲中國市場開發降規版的人工智慧晶片。至於美國對中其他投資及出口,拜登在與習近平會晤中,向習抗議中國不公平貿易和非市場化的經濟措施、以及對美國企業的懲罰性行爲,要求強化溝通、擴大市場開放。

美歐等國對中降低市場依賴,僅限大陸進口的關鍵商品及原料,至於對大陸出口除少數管制項目,莫不盡力擴大市場佔有。連農產品和水果都想撤出大陸的,只有臺灣!

(作者爲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