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外交史:從外國獵人的新鮮獵物到外交使者
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引起很大討論的熊貓丫丫終於要回國了,熊貓作爲我國獨有的物種,一直是全世界都非常關注的對象。
那麼熊貓是如何一步步從藏在深山老林裡的神秘怪獸,一步步成爲外交使者的呢?
本期@以史爲鑑 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熊貓在中國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中國古人給他起過很多個不同的名字,比如:《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
武則天據說就給日本天武天皇2只“白熊”和70張毛皮,這個白熊據說就是大熊貓,可以說熊貓外交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
在清朝末年,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所謂的探險家打着傳教的幌子蒐集中國的動植物、礦產、文物資源、山川地理等種種情報。
大熊貓就在這時被外國探險家知曉,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德神父第一個採集到熊貓的標本並將之運到法國,西方世界認爲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在西方引起轟動。
隨後,各種西方探險家都來中國獵殺、捕獵熊貓,其中最爲出名的就是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兩個兒子,在越西縣他們開槍打死了一頭大熊貓,做成了標本帶回美國。
此後其它國家都有獵人來中國捕獵大熊貓並將之送到博物館做標本展示。
但是標本展示得越多,西方人就越想捕獲一隻熊貓活體。
1936年,美國一位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在四川汶川一帶捕到一隻幼年體大熊貓,並以哈巴狗的名義通過海關,抵達紐約。
她給這隻熊貓取名爲蘇琳,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活體的大熊貓。
蘇琳的成功再次掀起捕獵熊貓的高潮,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
有“熊貓王”之稱的英國人丹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間,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其中一隻被取名爲“明”的大熊貓更是在二戰的倫敦大轟炸中成爲慰藉英國人心靈的吉祥物。
除了偷獵,在抗戰期間,爲了獲取西方援助,當時政府也向西方各國送出去14只熊貓,這也是開啓了熊貓外交之先河。
新中國成立後,一改之前外國探險家和偷獵者肆意獵殺國寶的局面,國家還成立了保護區來保護大熊貓。
上世紀七十年代,隨着尼克松訪華,中國回贈美國兩隻大熊貓,再次在西方掀起了熊貓的熱潮。
整個七十年代,熊貓作爲中國外交的代表,被帶到日、英、德、法等國。
根據統計,從1957年到1982年,中國一共贈送給9個國家23只大熊貓。
分別是前蘇聯2只(平平、安安)、朝鮮5只(丹丹、三星、琳琳等)、美國2只(玲玲和興興)、日本4只(70年代獲得蘭蘭和康康,80年代獲得歡歡和飛飛)、法國2只(燕燕和黎黎)、英國2只(佳佳和晶晶)、聯邦德國2只(天天和寶寶)、墨西哥2只(迎迎和貝貝)、西班牙2只(紹紹和強強)
進入八十年代,中國停止了向外國贈送大熊貓的做法,並開啓了著名的“熊貓租借”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中國短期內向外國動物園租借大熊貓,對方支付租金。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來自北京動物園的永永、迎新,半個月就給國內帶來了30萬美元的外匯。要知道當時北京動物園一整年的收入也不過1萬美元。
這樣巨大的收益,直接帶動了國內外的動物園一起租借熊貓展出,有很多大熊貓爲了吸引遊客,都被迫學會了雜技、表演。
但是這種做法直接影響到了大熊貓的繁殖,也違背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隨後引起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和抵制。
我國也看到這種做法的急功近利,於是果斷停止了這種大熊貓租借展示方案,改爲“大熊貓合作繁殖方案”。
這個方案規定,中國可以把一對大熊貓租借給外國10年,但是外方一年要付給中國100萬美元,如果期間熊貓生寶寶了,租金每年再漲60萬美元。而且熊貓寶寶要在2到4歲之間還給中國,回到熊貓族羣。
目前在世界各地動物園的熊貓基本上都是這種方案,在美國孟菲斯動物園的丫丫同樣是這一方案才走出去的。
回顧這段熊貓的歷史,其實也就是回顧我們中國的發展歷史。
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太窮了。1980年中國人均GDP才194美元,洛杉磯奧運會這一年,中國人均GDP才251美元。而當時美國的人均GDP是1.71萬美元,是中國的68倍還多。
直到2021年,中國的人均GDP也才1.26萬美元。在當時,國寶大熊貓的一次展出就能給我們換來數十萬美元的捐款,可以說每一分錢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錢也成爲了我們研究保護大熊貓的重要支持。
2021年 ,我國宣佈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達到1800多隻,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爲易危,可以說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已經越來越好了。
在這裡,也要感謝以“迎新”和“永永”爲代表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國掙錢的國寶們!
到了現在,我們國力逐漸強勢,我們可愛的國寶也不需要去耍雜技掙外匯了,這也是熊貓丫丫爲何受到如此關注的原因。
現在丫丫馬上就要回來了,希望丫丫可以在中國度過一個美好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