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活化古蹟 文化生態共榮共好

臺南市長黃偉哲(中)指示市府團隊透過營造文化場域結合建築美學、人文教育及自然生態,將自然與文化之美傳承給下一代。(臺南市政府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臺南市以文化古都聞名,轄內有225處古蹟及歷史建築,縣市合併迄今共投入14億元修復30處文化資產。市長黃偉哲表示,市府積極推動歷史古蹟、文化場館與自然生態共榮共好,成爲國人生活休憩的勝地並永續發展,希望民衆前來臺南文化場域暢遊,身心皆能獲得療愈舒展。

臺南市政府表示,市府逐年向中央爭取經費,修復活化古蹟及歷史建築,包括林百貨、總爺糖廠、臺南孔廟、西市場等,還有臺南水道、水交社宿舍羣都相當具有代表性。

臺南市府更首創「臺南文資建材銀行」,將公部門拆除舊房舍後還可利用建材,及民間捐贈的舊建材,經過整理,轉用於古蹟、歷史老屋修復,既節省工程經費,也讓舊建材循環利用,不僅友善環境,也減少資源浪費。

在新建文化場館部分,臺南市於合併升格後首年即通過《低碳城市自治條例》,規範公共建築須符合綠建築要求,包括臺江文化中心、臺南左鎮化石園區、水交社文化園區遊客中心及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等,全數取得銀級綠建築標章。

臺南市府更透過建築設計、展示教育、自然生態三管齊下推動環境永續,例如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園區,除了有水道人文遺址,更保有豐富的花草及林態,密林區有白千層、相思豆、掌葉蘋婆等多樣植物,是鳳頭蒼鷹等動物們覓食來源及棲地,讓臺南豐富人文及自然生態的美好都能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