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藏五年才上映,這醜陋真相終於捂不住了!

這可能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的電影片頭——

真實的監控鏡頭中,街邊的幼兒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成年人擄走,弱小的他們根本無法逃脫。

這些被拐走的孩子,從此不再是獨立的人,而是人口販子的“搖錢樹”。他們如同商品一樣被轉手倒賣數次,只有極少數幸運的,進入條件不錯的收養家庭生活。

而在美國,你可能想象不到,被拐賣的孩子將面臨地獄般的人生——《自由之聲》。

這是今年美國暑期檔上映的一部獨立電影,成本只有1450萬美元,於2018年製作完成,發行版權幾次易手後,一度被迪士尼電影公司雪藏5年。

在製片人的爭取下,最終靠衆籌的方式拿回了版權,並在美國獨立日假期那天上映。

不過由於預算有限,電影基本沒有任何營銷手段,與同期上映的《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和《奪寶奇兵5:命運轉盤》相比,真的是捉襟見肘。

但意外的是,《自由之聲》竟然叫好又叫座,爛番茄觀衆新鮮度99%,不少電影人、大V紛紛爲它站臺,電影上映三週後,成爲後疫情時代第一部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獨立電影。

原因無他——影片揭露了一個觸目驚心的黑色產業。

故事要從一個叫蘿西奧的小女孩說起,她是洪都拉斯人,有一副好嗓子,夢想成爲明星。

有天有個叫吉賽爾的星探登門,說看中了蘿西奧的潛質,想把她塑造成娛樂圈新星。

巧的是,吉賽爾覺得蘿西奧的弟弟也有“明星氣質”,提出讓姐弟倆一起參加選拔,這一切都看似很正規。

然而到了選拔那天,事情走向變得詭異起來,吉賽爾先是拒絕姐弟倆的爸爸陪同,讓他晚上七點再來接孩子。

之後拍攝定妝照時,吉賽爾故意教給孩子們一些成年人的拍照姿勢,給他們畫上濃妝,甚至還解開了孩子們的上衣釦子。

等到了晚上七點,父親來接孩子們時,發現選拔現場竟然人去樓空。

與此同時,吉賽爾指導孩子們拍攝的定妝照,出現在美國加州一個眼鏡男的電腦裡,他正準備上傳到暗網。

而他的這些舉動,都被國土安全部的特工們監控着,剛登錄上傳照片,就被特工當場緝拿。

帶頭的特工就是本片的男主提摩西·巴拉德。

經過搜查,眼鏡男家裡竟然存放着大量兒童色情照片和視頻,資料分門別類,內容觸目驚心,連經驗豐富的特工們看了,都瞬間覺得“這個世界爛透了”。

爲了給眼睛男定罪,巴拉德必須逐一審覈收繳的證據,照片和視頻裡遭受性侵害的兒童,讓他無法控制憤怒的眼淚。

在巴拉德的職業生涯中,他已經抓了288個戀童癖罪犯,但如今看來,他的工作似乎並未讓世界變得更好,依舊有數以萬計的孩子被當成性犯罪的商品。

於是這次,巴拉德決定做點“不一樣的”。

他向上級申請做一次“釣魚執法”行動,假裝成戀童癖故意接近眼鏡男,幫他暫時保釋出獄,並且答應會擺平這次的指控,但條件是給自己找一個小男孩。

巴拉德的演技騙過了眼鏡男,在“交易”的那天,男主當場翻臉,以兒童侵害罪再次逮捕了眼鏡男和人販子,同時解救了被交易的小男孩——蘿西奧的弟弟米格爾。

令人痛心的是,醫生檢查發現米格爾三四天前已經遭受了性侵害。

身爲人父的巴拉德十分心疼米格爾,而他的善良也獲得了米格爾的信任,終於得知了孩子們被綁架後的全部遭遇。

原來,“星探”吉賽爾的背後是一個成熟的人口販賣產業鏈,她打着選秀的幌子四處招攬兒童,假借拍攝定妝照騙走孩子們,然後把他們從洪都拉斯運到了卡塔赫納港口。

剛到卡塔赫納,就有買家看中了米格爾,姐弟倆被迫分離。

米格爾的買家既是個戀童癖,也是個人販子,不僅侵犯了米格爾,還打算把米格爾“租”給眼鏡男做交易,好在這次遇到了巴拉德。

在巴拉德的幫助下,米格爾順利回到了爸爸身邊,但姐姐蘿西奧依舊下落不明。

多年工作經驗告訴巴拉德,幼女被倒賣的最終下落都是被迫出賣肉體,他無法想象自己孩子的同齡人深陷地獄的樣子,於是申請特批繼續追查下去。

巴拉德前往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打算從那裡展開一場大型的“釣魚執法”行動。

他對外放出消息,要在一個小島上建立私人會所,需要至少50名兒童做“服務員”,並且有可靠的富商做投資。

結果真的引起了吉賽爾和同夥的注意,巴拉德計劃在雙方交易那天行動。

促成這一行動的除了巴拉德,也離不開哥倫比亞政府的支持,同時還有兩個關鍵成員。

一個是黑白兩道通吃的巴畢洛,他在經歷聲色犬馬後突然良心發現,一直暗中收買救助被拐賣的兒童,他負責牽線搭橋,獲得了吉賽爾和同夥的信任。

另一個則是地產商人巴勃羅,他熱衷於與美國政府合作,曾幾次配合參與打擊犯罪的行動,由他來爲私人會所背書,人販子自然信以爲真。

在多方合作下,這場交易最終促成,54名被拐兒童來到了島上。

人販子還沒拿到錢,就被哥倫比亞政府當場逮捕。

但遺憾的是,54名兒童裡並沒有蘿西奧的身影。

拷問之下,人販子才交代把蘿西奧賣給了一個反政府武裝頭目。

巴拉德無法放棄近在咫尺的目標,決意假扮成醫生,深入哥倫比亞叛軍領地解救蘿西奧……

整體來看,《自由之聲》算不上有多驚豔,它的情節設置和敘事節奏讓人想起90年代好萊塢流水線的那些動作電影,故事發展都在觀衆的預料之中。

男主角巴拉德彷彿戴着主角光環,最終將弱小的蘿西奧拯救與水火之中。

影片之所以叫好又叫座,是因爲這場跨國“釣魚執法”行動,改編自真人真事,男主原型巴拉德曾和團隊在哥倫比亞解救了120多名被拐兒童,逮捕超過12名人販子。

這一系列行動也促使美國議會立法,加強兒童販賣案件的國際合作。

影片結尾出現的巴拉德本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由之聲》雖然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真實情況並不容樂觀——美國既是最大的人口販賣目的地之一,也是最大的兒童色情消費國之一。

電影裡展現的那種酒氣熏天、性致勃勃,前往南美購買兒童色情服務的美國“人”,並不在少數。

比起毒品和武器販賣,暴利的兒童色情產業蔓延更加迅速,一個孩子不論男女,從5歲到15歲,幾乎每天都可以被多次轉賣。

這個長期存在並且日漸猖獗的黑色產業,似乎並不能引起多少持續關注,因爲在佔據話語權的發達國家,這並不是一個適合拿來做應酬談資的話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自由之聲》經歷雪藏再衆籌上映,讓人們看到這個潛藏在文明表象背後的人性陰暗面,已經實屬不易。

但微妙的是,影片在美國上映後,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於社交網絡,簡單概括就是變成了美國兩黨政治交鋒的戰場,已經遠遠偏離了電影本來的方向。

關於這些我不想展開多說,只想讓小夥伴們重點關注影片中提到的殘酷現實。

戀童癖是一種精神疾病,不應該被美化成“無害的個人癖好”,因爲若讓這樣的黑色產業在陰暗角落肆意膨脹,只會讓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的美好童年被無情吞噬。

兒童色情產業本質上是發達國家對第三世界的剝削,也是對人類生命的褻瀆。

在我國,一切關於兒童色情產業的犯罪行爲,都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處罰。

我們無法都像電影的原型人物那樣,奔赴在反人口販賣、反兒童色情產業的第一線,但至少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及時阻止,以任何形式利用兒童的不法行爲。

這既是在保護兒童,也是在守護人類應有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