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講故事】:在1984年的奧運會上,他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原標題:【學黨史,講故事】:在1984年的奧運會上,他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許海峰:零的突破 爲國爭光

領獎臺上的許海峰。新華社發

許海峰榮獲“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等稱號。

舉槍,瞄準,擊發……

時間定格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選手許海峰打出最後一槍,以566環的總成績在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奪得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許海峰的名字也從此被寫入史冊。

許海峰,1957年出生於福建漳州市,1972年隨家人回到安徽原籍,落戶在和縣新橋鎮。1982年進入安徽省射擊隊,1983年進入國家隊參加奧運集訓。1984年7月29日,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奪得冠軍。頒獎儀式上,《義勇軍進行曲》第一次奏響在奧運賽場,聞訊趕到射擊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將金牌佩戴在許海峰的胸前,他激動地說:“這是中國體育史上偉大的一天,我爲能親自把這枚金牌授給中國運動員而感到榮幸。”

在洛杉磯奧運會結束兩個月後,許海峰做出了一個決定:將那枚珍貴的金牌捐贈給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許海峰說:“我的成功源於國家的實力。放在家裡只有我一個人能看見,而在博物館中可以讓更多的人看見,比放在家裡有意義多了。”

1984年奧運會奪冠之後,許海峰又參加了兩屆奧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許海峰拿了一塊銅牌;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許海峰拿了一個第四、一個第七。隨後,許海峰在參加1994年亞運會時,因視力出現問題,成績開始下滑。1995年,許海峰退役後開始執掌中國射擊隊女子手槍項目的教鞭。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許海峰帶的隊員李對紅獲得女子手槍金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許海峰帶的另一名隊員陶璐娜獲得女子氣手槍金牌。

“我帶過40個運動員,有很多都拿過世界冠軍。”許海峰說:“做運動員只需要把握好自己,但是做教練不一樣。教練需要領着一羣年齡不一、性格不一、心理素質不一的人,朝一個目標去努力,在同等時間內取得好成績。這很有成就感。”

2017年,許海峰退休。退休後的許海峰依然忙碌,他積極弘揚體育精神,傳遞奮勇拼搏的正能量。

2018年,許海峰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評選爲“最美奮鬥者”。

路遙:潛心創作 抒寫時代

路遙(右)在陝北農村走訪。新華社記者 姚宗儀攝

路遙榮獲“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稱號。

“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位於陝西省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的路遙紀念館,展出和收藏了路遙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音視頻等珍貴實物資料600餘件,真實再現了路遙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出生於陝西省清澗縣王家堡村的一戶貧苦農民家中。7歲時因家庭困難,他被過繼給大伯,從此跟隨大伯居住在延安市延川縣郭家溝村。他曾說:“我這輩子是離不開這個地方了,每看到乾涸的土地上冒出一個草芽,開出一朵鮮花,我都能激動得淚流滿面。”

路遙於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大學期間開始文藝創作。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陝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刊物《陝西文藝》任編輯。1982年,他的中篇小說《人生》發表,激發年輕人在“祖國命運和人類前途”的高度上思考人生選擇。

爲創作一部規模更大的書,即《平凡的世界》,路遙開始了艱苦且漫長的寫作準備。他集中閱讀了近百部國內外的重要長篇小說,廣泛涉獵政治、哲學、經濟、歷史、農業、商業、工業、科技等領域知識。爲了解作品所涉及的1975年至1985年這10年間的各類重要事件,他還集中閱讀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陝西日報》《參考消息》等報刊的全部合訂本。1985年秋天,路遙來到銅川的陳家山煤礦,和礦工們一起勞動,與礦工交朋友,爲創作尋找素材,最終寫成《平凡的世界》。

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路遙在獲獎致辭中說:“只要廣大的讀者不拋棄你,藝術創造之火就不會在心中熄滅。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爲此而歌唱。”

由於長期艱辛的伏案創作,路遙積勞成疾,於1992年11月17日因病去世,年僅42歲。2018年,路遙榮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路遙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2021年06月07日 第06版)

記者:王崟欣、張丹華

原標題:《【學黨史,講故事】:在1984年的奧運會上,他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