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漢語打開我走向世界的大門

來源:廣州日報

藏在棕櫚林中的棉蘭,是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的省會、印尼第三大城市。2002年3月,廣東省與北蘇門答臘省締結爲友好城市。同爲省會城市,廣州與棉蘭之間在經貿、教育、旅遊、文化等領域一直有密切合作。近日,記者走進棉蘭,感受到了這裡華人學習中文的熱情,更感動於華人同胞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努力與情懷。

“中文推廣專家”的薪火相傳

藏在棕櫚林中的棉蘭,是北蘇門答臘華人重要聚居地,這裡濃厚的中文氛圍在海外華人世界首屈一指,別稱“華人之都”。帶領記者參觀的朋友,即便是第四代華裔都可以說中文。

棉蘭中文氛圍濃厚,與中文教育分不開,說到中文教育,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在印尼教育界名聲響噹噹的“中文推廣專家”——印尼蘇北華社聯合會創始人、執行主席徐煜權。來到印尼蘇北華社聯合會,記者未見其人,就已聽到一口流利的中文。算起來,徐煜權屬印度尼西亞籍華人第三代,祖籍廣東潮陽,除了普通話,現場還毫無障礙地用潮汕話與記者交流。

“因爲歷史原因,印尼的中文教育及文化傳播曾經有過波折。後來政府允許建立社團、學習中文後,蘇北陸續成立了100多個華人組織,其中棉蘭就佔了近70個。我們成立華社組織的目的,就是要盡力地提倡教中文,讓大家學習中文。”徐煜權說。

由於原來印尼的一些中文教育機構相繼停辦,要恢復,怎麼教怎麼學,當時大家的意見並不一致,經過討論,決定從高等學院開始來培養師資,於是,2008年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建立,中國先後派了20多位中文老師,16年來已經畢業了不少學生,又開始在中小學教中文,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徐煜權說:“隨着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學習中文是重要的、必要的,要想在中國經濟舞臺上有所作爲,就必須學好中文。”

“現在,我們實行2+2的教學制度,其中2年是到中國學習,比如華南師範大學,這樣就能很好地培養師資力量,然後部分優秀的畢業生就會成爲教師,繼續培養更多的孩子。”徐煜權覺得這是一個“薪火相傳”的事業,因爲無論到哪裡,都會有傳播中文的人。

“漢字優美得像一幅畫”

徐煜權的願望正在一步一步實現,中文教育這份“薪火相傳”的事業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郭芳玲,印尼第四代華裔,現在是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的老師,她向記者講述了她學習中文以及教授中文的經歷和故事。

“我對漢語很感興趣,雖然比較難學,但是很有趣,我想了解中國,瞭解中華文化,所以就特別想學好它。”郭芳玲說。

2007年高中畢業後郭芳玲在棉蘭學習了2年中文,2009年赴中國福建華僑大學學習2年,回到棉蘭一所小學教書一年,再赴廣東暨南大學攻讀碩士,2014年畢業後進入亞洲國際友好學院任教至今。“今年是我任教的第10年,我的不少學生畢業後也從事中文教育工作,這裡華人學習中文的整體氛圍比較好,比較積極,帶動了不少印尼人學習,我的學生中印尼人佔比一成以上。”郭芳玲說。

記者採訪了幾位學生,也感受到了學生們對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熱愛,以及對中國的嚮往。“我對漢語感興趣,特別是漢字,很優美,彷彿一幅畫,而且每個字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該學院大一學生黃敏兒說。

對於學生洪曉芬來說,學習漢語的過程不只是有趣,也是一個挑戰。“剛開始時,漢字讓我感到十分困難,但我慢慢地發現其中的樂趣。現在中國已經很發達了,所以學習漢語不僅是掌握一門語言,也幫我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大門。”洪曉芬說。

受訪學生林柔君則表示,通過學漢語可以瞭解中國,“我希望有機會可以去中國,圓了我的中國夢”。

據郭芳玲介紹,棉蘭當地很多私立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設置中文課。“我們的課程,除了學習中文的知識技巧,也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唐詩宋詞鑑賞、中國現代發展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瞭解中國,愛上中華文化。”

中文報紙:連接華人和中華文化根源

在中文教育這份“薪火相傳”的事業中,中文報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棟富有棉蘭特色的別墅前,“訊報”兩個碩大的漢字映入眼簾。就在這裡,《訊報》從一份只在棉蘭當地發行的報紙,成長爲向印尼全國發行的華文報紙。

在印尼蘇北華社聯合會所在的辦公樓,記者看到當地華文報紙《訊報》關於今年“世界‘漢語橋’印尼賽區總決賽”、第五屆蘇北中學生中華才藝大比賽等活動的相關報道。翻開《訊報》,除了有當下印尼國內動態、本地華社新聞外,中國高質量發展輝煌歷程的報道也佔據了相當大的分量。

《訊報》創始人兼社長林榮勝告訴記者,小時候他在家裡補習中文,後來想看中文報紙就只能去馬來西亞、新加坡,每次過關都把報紙藏在衣服裡面帶回印尼。“能把華文報紙帶出來,我都特別高興,把它們當作寶!因此,我就特別想辦一份華文報紙,雖然辦報不是一樁賺錢的買賣,但是可以傳播中華文化。”林榮勝說,正是出於心底裡對傳承中文的熱切願望,2007年他創辦了《訊報》,以此推廣、傳承中文,讓更多年輕一代重新接觸中文、學習中文。

友城印記

印尼中文報紙《訊報》

2010年2月,《訊報》還特別增設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青訊報》,隨《訊報》免費附送,成爲無數棉蘭華人少年兒童的中文啓蒙讀物。

2015年,受到新媒體發展的影響,棉蘭當地的華文報紙陸續關閉,四家報紙最後只剩下《訊報》一家。

如今,廣東省與蘇北省友好城市已經進入第二個20年,雙方都在加強合作。“我們正在和廣東合作,計劃今年底,實現棉蘭——廣州之間直飛,兩個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將更加方便。”徐煜權憧憬道。而離開棉蘭之際,廣州日報也與訊報達成一致,未來雙方將在內容、活動等方面開展合作,相信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友誼將會越來越緊密。(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