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治理的“家長思維”
如果說“用戶思維”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學,那麼“家長思維”就是一所學校的發展學。
來源 | 《中國教師報》教育家版
作者 | 黃華斌 湖北省鬆滋市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
全國新教育實驗“十佳智慧校長”
今年9月,浙江某地一學生家長在學校門口跪求“取消釘釘打卡”的事件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讀書打卡、作業打卡等一直存在爭議的管理機制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無獨有偶。前不久,我校某班主任因經常在微信羣中“曬”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引發一位家長反感,被投訴到教育主管部門。
“互聯網+人工智能”背景下,運用技術工具進行教學和管理是一大趨勢。一些打卡程序或技術工具,確實有便捷、清晰等溝通優勢。但是,爲什麼在教師看起來好用的工具,在實踐過程中充滿爭議甚至飽受詬病呢?
工具沒有問題,如何好好使用纔是問題。其背後涉及學校治理的一個重要理念:家長思維。
所謂“家長思維”,即學校在設計和實施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時,站在家長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充分考慮家長的實際需求、體驗、困境及訴求,從而進行迴應和調整。
家長思維以家長利益和教育公平爲出發點,是對學校治理風險的一種預判。
以“打卡”爲例。比如閱讀打卡,從教學意義來看,“利”在對學生和家庭的約束、督促功能,以及教師直觀、便捷的評價功能。但從家長運用來看,“弊”也十分明顯,其一是嚴格的時間要求和任務管理使得家長產生一種“負擔感”,有時也會出現疏忽的情況;其二是部分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不一定能熟練操作相關工具,還需要“遙控”遠方的父母代爲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學校教育視角的“利”,很可能成了家長實踐視角的“弊”。
學校若有家長思維,就會在打卡的要求和方式上給予家長更多“空間”,增加其“彈性”和“選擇”。一是不強制,變統一要求爲積極倡導。二是提供完成任務的多種呈現方式,家長可自行選擇。更重要的是,還要注重對“好工具”的宣傳、溝通和培訓。當家長理解了學校和教師的用意,體驗到新工具的好處,熟練掌握新工具的操作,學校的要求就會轉化爲家長的自覺行動。
再以“微信羣”爲例。微信羣溝通已成爲當下家校溝通的一種常態。手指輕輕一點,信息直達家長。當衆表揚,大家當然都喜歡,但如果是提醒或批評呢?教師的初衷是借對某學生的提醒或批評起到警示更多學生或家長的意圖,然而事與願違,被“點名”的學生家長會因很沒面子而心生反感,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在羣中公開質疑、怒懟教師的尷尬和矛盾,甚至發展爲投訴、舉報。
學校有了家長思維,就會在微信羣“點名”之前,充分考慮是否損及學生的自尊、傷害家長的“顏面”、引起其他家長的“不適”等,從而在“羣發”和“私發”中作出正確選擇。
學校治理中的家長思維,其本質是一種風險思維,最大限度地防範職業行爲的風險。
那麼,家長思維從哪裡來?
一是要有正確的教育觀。辦學行爲急功近利,風險就無處不在。我們要時刻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五育並舉教育理念,始終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作爲教育教學的根本問題。
二是要有科學的家校觀。教育學就是關係學,好關係成就好教育。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教育不能只是學校“一條腿”走路,家長和家庭也不只是一種教育補充,而是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要尊重、善待、依靠、團結家長,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
三是要有系統的治理觀。以問題和結果爲導向的學校治理,要求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和家長的情緒反應、體驗反饋,進行系統的風險研判。這就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懷着一顆同理心,站在學生和家長的立場去思考、設計,並適時對教育教學活動作出調整和優化。
學校治理又該如何踐行家長思維?
公平爲首。家長對教育最“敏感”的點是什麼?無疑是公平。因此,在涉及學生的資源、機會、利益等供給和分配機制上,學校要充分兼顧不同羣體的需求和利益,以公平、公正、公開爲第一原則。諸如學生的座位編排、榮譽激勵、活動參與、崗位鍛鍊、困難補助等,都要切實尊重家長的知情權、學生的平等權,讓教師的“公心”和教育的“公平”被家長看見。
目中有人。心中有學生,眼中有家長,把學生和家長放在學校治理的正中央,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對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尊嚴的觀照,對家長笑臉相迎、平等對話的姿態,都是“目中有人”的生動體現。
傾聽在前。制度設計、活動安排、服務收費等,我們在精心設計後也要充分徵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召開論證會、座談會。我們學校在貫徹落實《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時,就依靠學校家委會共同制定班本化的“班級懲戒規則”,然後通過召開班級家長會進行民主表決,讓學生違紀懲戒規則具體化、個性化、透明化,有針對性和約束力。
多元選擇。兼顧不同羣體利益,考慮具體情況特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選擇性空間”。比如在打卡、作業、進餐、課後服務、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方面,都要給學生和家長提供兩種以上方案,讓他們自願選擇,以滿足不同家庭的實際需求。
迴應關切。一項機制一個項目行不行、好不好,家長的反饋是評價的“標尺”。任何一項教育教學活動都需要在推進過程中關注相關方的“反應”,及時作出調整和優化。教師眼中看似尋常的小事,在學生和家長的心裡可能就是大事。
當下,由於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羣衆對優質教育需求旺盛間的現實矛盾,學校治理的失誤和問題很難完全避免。但我們要有直面家長的勇氣和擔當,還要有迴應問題的真誠和智慧。如果說“用戶思維”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學,那麼“家長思維”就是一所學校的發展學。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