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荷蘭向美國說「不」

(圖/視覺中國)

就國際關係的結構而言,美國是強權,臺灣是弱小,權力明顯不對等,尤其,臺灣需要美國提供國家安全保障。有求於人,先天上就很難拒絕美國提出的要求。強權爲何會想要對弱小提出要求?又會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分析並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思考弱小「說不」的策略。

弱小國家有什麼讓強權大國「覬覦」的條件呢?有5項:1.關鍵的戰略位置、2.重要的天然資源、3.可觀的購買力、4.獨特又有價值的產業、5.意識型態。其中,第4個弱國的條件是本文的重點:獨特又有價值的產業,譬如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有一家佔全球晶片代工產能56%的臺積電;荷蘭的晶片製造設備產業,有一家高端曝光系統幾乎獨佔全球市場的ASML。曝光系統就是被中國大陸恨的牙癢癢買不到、譯爲「光刻機」的設備。

問題來了,當強權的國家生存安全,碰上弱小獨特又有價值的產業,試想您是拜登或習近平,會怎麼做?

國際社會,權力與經濟都是獎懲它國的主要工具,強權需要它國配合時,就會盛讚盟友與我一樣,譬如民主、自由、人權、言論自由等理由;強權要修理它國時,就會百般挑剔你與我不一樣,譬如槍枝氾濫、壓迫少數、違反國際法、「小院高牆」等等。

弱小一定要看明白這個套路,荷蘭就爲我們演繹了一回弱小應對強權的經典。

首先,11月初,科技界傳出美國商務部長Raimondo向美國半導體設備廠商透露,需要6~9個月時間來與盟國達成限制中國取得某些技術的協議,新的出口限制僅適用於美國公司。咦?是誰不聽美國的話?

11月15日習近平在印尼峇釐島G20會見荷蘭首相Mark Rutte,會後新聞稿稱「中方願與荷方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呼籲各國應避免脫鉤。這是鋪陳嗎?

11月18日與22日,荷蘭外貿大臣Liesje Schreinemacher分別對媒體與議員表示,「美國不應指望荷蘭會毋庸置疑的採納華府對中國限制出口的措施」,「荷蘭政府將在ASML向中國出售晶片設備的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決定」,「荷蘭要捍衛自己的國家安全,但也要捍衛荷蘭的經濟利益」,明確表態了。

荷蘭面積41526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800萬,跟臺灣相仿,當然,它沒有一個誓言要消滅它的強鄰,但是它所屬的歐盟一直都受到「北極熊」的威脅,也一直都受到美國「核子傘」的保護,跟臺灣的處境仍有可比性。

換言之,即使依賴強權提供安全保護,弱小仍然,至少偶爾要向強權說一回不。說不,不表示全然的拒絕,而是爭取一些其它層面的可能交換條件,或,至少拖延一段時間,讓自己的利益,可能換取到一些空間。

荷蘭政府即是讓ASML不至於立刻「把DUV交到美國人手中」。而臺灣呢,就是不要讓臺積電辛苦發展出來的最高端晶片技術,太快送去美國亞利桑那洲想個理由,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以拖待變。(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