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長期脫節 400名海內外學者齊聚尋解方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5日起連續兩天舉行舉辦「2018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黃在致詞時表示,當前政府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劃,卻又陷於缺才和缺工困境,人力問題不解決,產業創新計劃難竟其功。(郭吉銓攝)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5日起連續兩天舉行舉辦「2018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黃昆輝在致詞時表示,臺灣教育和經濟各自爲政、長期脫節,其中包含人力供需失調、學用落差、高等教育平庸化、技職學校定位及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亟需解決,盼透過研討會集思廣益,爲國內產學困境提出解方。

「2018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5日起連續兩天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吸引海內外400多名學者及教育專家與會。

黃昆輝提到,臺灣經濟景氣不好,教育亦存有不少問題,去年基金會舉辦「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學者專家多直指技職教育的兩大問題,即在於人力供需失調與學用落差,系因缺少人力規畫與產學合作所致,這些問題又跟「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長期脫節有關係。

黃昆輝直指,當前政府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劃,卻又陷於缺才和缺工困境,人力問題不解決,產業創新計劃難竟其功,同時大學教育亦面臨相同問題,不僅存在於制度層面,也涉及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連結的基本觀念。

黃昆輝認爲,目前存有人力供需失調、學用落差、高等教育平庸化、技職學校定位及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要解決當前困境,必須採取更具開創性的思維與突破性策略,建構協調機制,成立「人力規劃委員會」,採行「政府規劃」與「市場引導」並存的方式,由政府相關部門組成外,並廣納「人力需求方」進入決策羣,例如把工商界代表延攬進入委員會,直接提供各產業發展現況、未來趨勢及人力需求數據,才易獲得更正確的資料,掌握更精確的一般人力需求趨勢。

黃昆輝也主張,採行「彈性原則」,對關鍵人力需求應事先預估,妥爲規劃,以免臨時缺才,權宜之計可先延攬外來人力應急,但論及長遠之計,仍需由國內教育體系培養,打破現行制度,例如選擇部分大學與研究所,結合相關產業與研究機構,建立產官學研合作體系,集中投入大量經費,並授權透過研究與協調機制,調整行政與教學措施,以符應需求。

黃昆輝特別提到「教學彈性化」對培育跨領域與創新人才更重要,也就是要能跳脫現行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框架的束縛,進行必要的調整與組合,或重新規劃、設計,才足以培養出具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及協作力與溝通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