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促推AI風險評估 改善健保點值、避免重症病人淪人球

公衛學者建議政府善用健保資料庫,進行風險分級,藉此改善點值。(本報資料照)

立院通過保障點值1點0.95元的主決議,健保署未來將保障鼓勵多做的項目,而有過度醫療疑慮的檢驗檢查則不保障,且要擴大住院DRGs支付制度。DRGs制度優點是包裹式給付,把病人照顧越好,收入越高,缺點則是難治的病人恐淪人球,醫院不願收。學者建議推動精準風險評估,不僅能避免過度醫療、改善點值、知道哪些藥該進場退場、藥價怎麼調整,也能避免DRGs制度擴大後,醫院拒收高風險病人的窘境。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前健保會委員陳秀熙坦言,健保開辦近30年來,累積了許多資料,但卻從未好好做過精準防治,沒把資料好好拿出來,系統性地計算風險。病人的需要和需求不一樣,後者可能是因保險誘發、求醫行爲所致。當需求高於需要,就會出現過度醫療行爲,但若需要高於需求,則意味着沒有把高風險的病人找到,兩者都不好。

「必須善用資料庫,做風險分級」。陳秀熙表示,過去大量運算資料有困難,但如今已有AI,能做到過去做不到的事。衛福部需要建立以國家爲基礎、以病人爲中心、醫療施政爲主的精準風險評估,這不是單一學術單位能做得出來,須取得民衆同意,也要兼顧倫理,避免病人的隱私受到侵害。

舉例而言,一個糖尿病患可能3個月做一次糖化血色素檢查,但一些人或許需要更頻繁檢查,一些人卻可半年檢查一次。不需頻繁檢查者經常做檢查,就是過度醫療,若是高風險者,則不算。陳秀熙認爲,透過精準風險評估,進行風險分級,就能知道誰需要、誰不需要,低風險者少做檢查省下的錢,能用於高風險者的需求,有助避免點值惡化。

除此之外,精準風險評估也對藥品政策有幫助。陳秀熙表示,透過分析市場、效果等資料,就能知道藥品該進場還是退場、如何訂定藥價等。對於健保署將擴大推動的DRGs制度,過去被詬病會有難治病人淪人球問題,透過精準風險評估,也能知道哪些病人低風險、哪些病人高風險,醫院就不敢拒收高風險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