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鑿出致富路

“早上出發,中午就能把高山菜送到西安。”7月27日,70歲的魏登殿指着山間公路說,如今去趟西安就像郊遊!魏登殿是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已紮根深山49載。

海拔近1800米的坎子山村,被稱爲“掛在絕壁上的村落”。沒有路,鄉親們到鄉上辦事需要翻山越嶺,天不亮動身,回來已是漆黑。

1975年從部隊復員的魏登殿,放棄部隊安置工作的機會,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那時,坎子山村是遠近聞名的“三無”村,無路、無水、無電,條件艱苦。

“路,是坎子山人的命。”魏登殿目睹此景,決心要打通出山路。擔任村支書40年間,他帶領羣衆在羣山峻嶺間鑿出35公里的出山大道。如今,6米寬的通村通組路實現全覆蓋,村民肩挑背馱出村成爲歷史,山上到集鎮車程從5小時縮至半小時。

“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坎子山村屬於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村民吃水困難。1997年,魏登殿帶領羣衆開展“飲水解困”攻堅戰。偶爾遇到大停電,碎石機不能運轉,魏登殿就和村民用石磨碾砂,5天5夜,硬是碾出500立方米粗砂……日復一日的努力下,村裡陸續建成了121口水窖,徹底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

“油燈松枝度長夜,無電生活一團糟。”爲了通電,魏登殿以個人名義,在銀行貸款2萬多元做啓動資金,購買電線、電線杆等材料,組織全村羣衆栽杆拉線,村民用電得到保障。

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坎子山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大變樣。

基礎設施改善後,帶領村民致富成了魏登殿考慮的頭等大事。“山上都是空家當,除了石窩窩還是石窩窩。”魏登殿說,村裡山高土地貧瘠,一畝苞谷,產量不到100斤。

魏登殿獨闢蹊徑,發展高山特色農業。如今,“坎子山牌”農產品商標成功註冊,村裡建起了800畝地膜覆蓋的玉米基地,還發展了1000畝高山包菜和1200畝土豆。“玉米加工成苞谷糝,高山包菜加工成方便麪袋料,土豆加工成乾片,每畝可增收約500元。”魏登殿介紹,村裡還因地制宜種植了3000畝華山鬆。如今,華山鬆已開始掛果,實現了鄉村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

除了發展高山農業,魏登殿又把目光投向高山旅遊。坎子山村依託本地特色資源,開發了石林、鳳凰洞等景區。同時完善民宿、餐飲等配套設施,讓村民敲開了鄉村旅遊致富門。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