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譜寫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潘海濱)鹽城依淮傍海,西漢元狩4年因 “環城皆鹽場”而得名,曾賦半天下。北宋范仲淹修築“范公堤”使農竈兩受其利;張謇廢竈興墾,鹽城農業方興。滄桑鉅變,鹽城農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鹽鹼地改良科技進步史。改革開放以來的鹽城農業,不斷譜寫着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發展—-鹽城農業方興未艾

鹽城是一座在鹽鹼地上崛起的農業大市。歷史上的鹽城,由於交通閉塞,生產方式落後,地脊人貧,1949年全市農業產值僅爲4.01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鹽城農業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隨着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農業物質技術安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鹽城農業實現了跨越性發展,主要農產品產量名列江蘇省前茅。202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1207.2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60多倍,成爲長三角地區農業經濟總量唯一超千億元的城市,農業增加值706億元,較2015年年均增長7.34%,設施農(漁)業面積全省第一。全市糧食連續7年超過140億斤,蔬菜、家禽、水產、經濟林果等百億級優勢產業培育壯大。鹽城正由農業大市向着農業強市邁進。

上世紀50年代初期,鹽城糧食產量僅有13.8億斤,畝產不足240斤,2014年產量登上畝產超噸糧、總產超140億斤的新臺階。鹽城用僅佔全國0.18%的土地、0.64%的耕地,生產出了佔全國1.2%的糧食、1.22%的油料、3%的蔬菜、1%的肉類、2.92%的蛋類和1.93%的水產品,成爲江蘇乃至全國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江蘇唯一。

鹽城鹽鹼地上建成的高標準農田

鹽城也是一座在鹽鹼地上崛起的現代城市。鹽城農業實現的跨越性發展,爲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發揮了戰略後院和壓艙石作用。“十四五”期間,鹽城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爲總攬、鄉村振興戰略爲抓手、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爲引領,在“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 的生動實踐中,將農業大市打造成爲農業強市。

創新—-鹽鹼地改良攻堅克難

全國有15億畝鹽鹼地,江蘇佔1000萬畝,鹽城沿海灘塗面積約爲683萬畝,佔江蘇省的70%以上,而且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

幾十年來,鹽城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緊密結合的基本方針,不遺餘力培養數千名農業技術人員,一代代農技人員前赴後繼的艱辛付出,爲推動鹽城農業發展,推進鹽鹼地改良和種植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1977年從農業大學畢業的茆訓東研究員,潛心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立志爲鹽城農業發展多作貢獻。從1986年起就參與農業部《江蘇沿海鹽鹼地圍墾改良項目》的具體實施,先後完成和參與《鹼蓬等耐鹽植物馴化利用》《廢棄鹽田快速高效改良利用技術創新與集成》《江蘇沿海灘塗快速改良和高效利用集成與示範》《濱海重鹽土頭年噸糧田》等多項課題,其申報的多項國家科技發明與實用專利已有4項被授權,2014年以來一直成爲廢棄鹽田稻麥單產新紀錄的保持者。

順泰農場鹽田改良當年喜獲豐收

30多年前,從鹽城農校畢業的王宣山成爲來到大豐縣的第一批農技人員,面對大豐農場5200畝鹽鹼荒灘,他心存夢想,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鹽鹼地在1998年畝產達千斤水平。土地有了生機,大家不再只追求種糧,轉而開始發展科技育種,第二代農技人陶亞東就扛起了這個重任。從2005年到2008年,陶亞東穿梭在田間地頭和實驗室,跑廢了一輛新摩托車,也研製出了適合鹽鹼地的高產良種。

2013年,鹽城市大豐區被認定爲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新一代農技人員又開始謀求節本增效、種業創新的新課題,他們引進高科技新型農機運用於雜交水稻制種,解決了機收、機插秧、無人機綜合利用等技術難題,每畝鹽鹼地能降低生產成本400多元。

2018年10月,曾是白茫茫鹽灘的東臺7230畝水稻直播田裡涌起無邊的金色稻浪,第一年種植畝產突破千斤。該項目首席專家茆訓東說,這裡春天連鹽蒿都沒有,粉沙土干時像麪粉,溼時如澱粉,鹽分在10‰左右,最高30‰以上。在不毛之地種稻,還要穩奪高產,唯有技術創新。他說,我們摸索出“5N快速高效脫鹽法”、“三幹法奪三苗”以及鹹水灌溉等關鍵技術,以深耕、勤灌、多旋來“改土”,用良種、密植、足肥促豐產,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讓灘塗重鹽土當年就變成了大糧倉。

目前,鹽城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1978年的3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66%,還在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

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江蘇省農科院王才林研究員分析說,耐鹽水稻種植形成的特殊環境,還具有淋溶壓鹽降鹽和平衡土體肥力等生態效應,有助於鹽鹼地土壤的持續改良;而且水稻非常適合機械化收種和規模經營,與沿海灘塗地廣人稀、勞動力短缺的特點正好吻合。

擔當—-國企破冰勇於登攀

作爲鹽城唯一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國有企業,江蘇銀寶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圍繞“擔當農字頭”的主業主責,在全力打造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鹽城樣板”的同時,積極實施廢棄鹽田快速高效改良技術與模式創新,創造了鹽鹼地改良種植的一項項新紀錄,不斷攀登重鹽鹼土改良糧食產量新高度。

早在2013年11月銀寶集團就開始在這片有着近百年產鹽歷史的沿海荒鹼地上,與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灘塗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協作攻關,設立“廢棄鹽田快速高效墾植技術與模式創新”和“濱海重鹽土頭年噸糧田”等課題。並與江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沿海地區農科所等單位開展科研合作,特聘農業研究員茆訓東擔綱“廢棄鹽田重鹽土快速高效墾植技術及模式創新”課題研究。

針對田埂上只有鹼蓬、蘆葦、三菱草等野生耐鹽植物的10565畝鹽鹼地,平均海拔1.6~2.7米、區域高差65釐米、部分田塊內落差50釐米、土壤平均鹽分達4.37‰、局部最高鹽分達100‰的實際情況,課題組研究人員着力打好水源保障、灌排配套、土地平整、電通路暢4項基礎,採取耕、曬、泡、旋、排5N快速高效排鹽法,實施深鬆、勤灌、多旋、良種、密植、足肥6項配套技術,對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進行專家會診,做到因地、因苗、因蟲、因草制宜,及時制定和修正用藥方案和防治辦法。

經過悉心管理,2016年,試驗田塊實現了改良當年兩季種出1243.5公斤稻麥產量紀錄,其中水稻最高畝產達659.6公斤。使昔日白花花的鹽鹼地,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和金燦燦的稻麥,創造了沿海重鹽土開發頭年種植水稻平均單產、最高單產和畝均效益三項新紀錄。

在鹽鹼地改良的萬頃良田連年實現水稻畝產新紀錄的基礎上,2021年,銀寶集團進一步設立“廢棄鹽田噸糧稻技術創新與集成課題”,得到鹽城師範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新課題立項以來,積極落實塌方、管涌、陷車、鹽害、板結、貧瘠、草害、病蟲、倒伏、早衰等十條應對措施,從精團隊、輕資產、大服務、高效率等方面全面創新現代化農場高效經營管理模式。

課題組按照一播奪“三苗”和精準栽培的工作總要求,制定完整科學的水稻種植方案,實施系列配套快速高效排鹽法,實現了百日排鹽達到常規技術10年的排鹽效果;通過加強經常性的知識培訓和技術輔導,把科學的鹽田耕種方式、經營模式灌輸給全體職工,把工作要求與產量、成本相掛鉤,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擔當。2021年10月17日,經由國家長江流域稻作技術中心主任、揚州大學教授戴其根擔任組長的專家組鑑定,重度鹽田水稻單季畝產最高爲852.3公斤。實現了《廢棄鹽田噸糧稻技術創新與集成》課題階段性預期目標。這一數字再創廢棄鹽田重鹽土機械水直播稻穀單季畝產新紀錄。

收穫前的廢棄鹽田“噸糧稻”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種的糧食。”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鹽城市農業研究員、鹽鹼地改良專家茆訓東表示,將更加註重加強耐鹽鹼種質資源利用,轉變科技觀念,由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新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儘早實現鹽鹼地噸糧稻技術創新目標,爲國家多產糧,產好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