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自貿區提升方案出爐: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

1月19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印發,提出六個方面20項具體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水平,爲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試點探路。

經過3年左右的發展,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爲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和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平臺,接下來將重點聚焦四個發展目標: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區、打造高標準國際貿易樞紐區、形成高能級現代化產業集聚區、建設粵港澳高度協同發展示範區。

根據《方案》,到2025年,廣東自貿試驗區將爭取達到累計註冊外商投資企業突破3萬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突破70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突破8000億元。

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

爭取相關開放舉措率先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落地

《方案》提出,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將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商務人員臨時入境、數字貿易、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開展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構建與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形成一批示範引領性經驗。

根據《方案》,廣東將出臺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爭取相關開放舉措率先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落地。支持南沙率先落地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措施,在科技、教育、金融、健康醫療、電信、文化等重點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

同時,爲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廣東自貿試驗區還將全面實行“證照分離”和“一照通行”改革,推進“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優化“琴澳商事通”工作機制,實現“一地兩注、跨境通辦”。

提升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

明年國際分撥集拼業務計劃超2000億元

《方案》提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一體化功能。持續深化“灣區一港通”“大灣區組合港”改革,爭取拓展試點覆蓋範圍,探索延伸至粵東和粵西港口。推進南沙、前海、橫琴與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共建國際貨運中心,實現空運貨物在機場外“一站式”完成申報、查驗、放行等海關監管手續。優化南沙、蛇口郵輪母港功能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國際郵輪公司設立航線。到2025年,爭取廣東自貿試驗區集裝箱吞吐量達3700萬標箱,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5億噸。

爲推動國際貿易新業態創新發展,廣東自貿試驗區將通過培育壯大國際分撥集拼業務,健全新型離岸貿易“白名單”制度,支持南沙、前海建設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基地,爭取國家允許註冊在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的企業開展保稅低硫燃料油混兌調和業務等多項措施,爲自貿試驗區注入新的貿易活力。到2025年,廣東自貿試驗區國際分撥集拼業務將力爭突破2000億元。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將加快培育貿易數字化標杆企業及綜合型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一批貿易數字化創新示範案例;支持全球溯源中心打造溯源輔助應用示範試點,探索在海關、市場監管溯源輔助管理以及跨境電商、預製化食品、離岸貿易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前海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依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拓展應用場景,提供貿易、物流、金融全鏈條一站式服務。

此外,《方案》提出,促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支持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前海全業務關口局、橫琴國際數據合作產業發展集聚區等跨境數據流動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跨境數據流動障礙和堵點,爲數字貿易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支持全球溯源中心打造溯源輔助應用示範試點,支持前海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依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拓展應用場景,推動實現貿易全流程可追溯,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

加快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輻射帶動效應

爲促進廣東自貿試驗區加快形成製造業當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方案》提出,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和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便利化試點,優化科研物資通關措施。推進南沙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臨空飛行極端測試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擴大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業務覆蓋範圍,促進科技創新要素集聚。

在推動製造業集發展方面,建設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創新基地、新能源汽車出口基地,推動大型港口作業機械、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機械、海洋資源勘探、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等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培育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在打造融資租賃集聚區,建立期現貨聯動市場體系,推動重大金融平臺建設等三個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將加快融資租賃公司外債便利化試點落地,出臺特殊目的公司(SPV)共享外債額度實施細則;爭取糧食貿易企業依託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參與線上現貨交易;爭取2025年廣州期貨交易所上市期貨品種達到5個以上。

根據《方案》,廣東自貿試驗區將加強與廣東海南區域合作平臺對接合作,加快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發展,鼓勵聯動發展區結合實際開展改革創新,推進國務院第七批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和廣東省第八批改革創新經驗複製推廣工作,充分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核心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各地共享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王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