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示警:貧困世襲 民主淪民粹

學者指出,一旦實質或認同自己是中產階級的人變少,可能引發多種負面影響。國外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現在的資本主義已成新的種姓制度,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產階級消失後遺症包括:消費需求下降,影響經濟增長,加劇貧富差距,擴大收入不平等的怨懟,從而引發社會不穩定及政治動盪。

此外,中產階級常參與創新和創業活動,如果參與者減少,可能降低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業機會。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提醒,中產階級向下沉淪將導致嚴重後果,國家經濟發展將沒落,年輕人產生相對被剝奪感,不再創新努力,選擇躺平,經濟發展走入死衚衕;另一極端現象是民衆熱中追逐財富,與其當上班族,不如炒房、炒股。再者是導致民粹和極端主義,目前可見民粹主導政策,公共政策理盲濫情,最後會衍生民主的發展沒落。

劉正:教育投資減 影響孩子

東海大學副校長、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劉正表示,許多人感受到自己不再屬於中產階級,「這些人在失望之餘,這也加強了相對剝奪感。」劉正說,中產階級作爲消費市場重要推動力,減少可能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影響經濟增長。此變化也可能加劇貧富差距的情緒,擴大收入不平等的怨懟,從而引發社會不穩定。此外,認同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的人減少,可能對政治穩定構成威脅。這種認同力量的減弱可能引發政治動盪或政策不穩定。

劉正表示,在教育和健康領域,中產階級通常重視這些方面的投資。如果中產階級在這些領域的投入下降,將影響下一代的發展潛力。

黃厚銘:創業變困難 致富夢碎

政大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黃厚銘觀察,近年來中產階級消失,主觀上就是貧窮化的感受,收入趕不上物價。這一點主要是房價墊高物價。看着炒房、炒股的人擠滿餐廳,自己上班累得要死,卻連房子頭期款也存不到。

黃厚銘另指出,「中產階級消失,也意味工作型態多樣性消失」,愈來愈少人有機會自行創業,努力致富的期待變小,已不是人人有機會向上流動的社會,當然就蓄積不滿。政治變成主要依賴鼓動民衆不滿,而不是給予願景。政黨間也只剩鬥爭,而非政策路線的競爭。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表示,現在的資本主義已經變成是一種新的種姓制度,底層的人無法往上爬,上層階級愈來愈鞏固。

劉維公指出,中產階級在物質條件上失去原有優勢後,會對周遭人事物產生更多負面看法;正在消失中的中產階級,其價值觀更保守,「對民主政治發展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