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

經濟日報北京6月12日訊(記者張虎)國新辦12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圍繞“加快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 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介紹相關情況。

廣西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1.13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72萬億元,形成了冶金、汽車等10個千億元級的工業產業和食糖、水果等6個千億元級的特色農業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萬家,食糖產量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水果產量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

同時,廣西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連續20年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東盟連續24年成爲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廣西在全國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藍天立表示,國家賦予廣西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的重大使命任務,希望廣西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便利地”建設要大力提升投資、貿易、消費、資金流動、人員往來、物流運輸等方面的便利化水平。爲此,廣西將在構建立體高效聯通體系、打造跨境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持續提升營商環境水平等方面發力。

在平陸運河建設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許永錁介紹,平陸運河總投資約727億元,將於2026年底主體建成。廣西水系發達,八成左右的水量匯入西江後,向東奔流入海。平陸運河將向南入海,從根本上改變廣西臨海但沒有江河直接通航入海的現狀。據測算,西南地區貨物經平陸運河出海,比現行水運通道出海里程縮短約560公里,運輸時間和物流成本有望降低。運河建成後,5000噸級江海直達船可從西江內河港口直通我國沿海港口和東南亞主要港口,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接下來,將繼續按照“通江達海、整體規劃、一次建成、系統運行”的理念,高標準高質量打造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

近年來,廣西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腹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白松濤說,廣西着力當好交通物流銜接地、產業發展輻射地、科技創新接續地、資源要素響應地、生態環境涵養地。比如客流方面,廣西與大灣區已形成3小時高鐵交通圈。物流方面,北部灣港貨物吞吐量進入全國港口十強。去年,廣西招商引資到位資金超三成來自大灣區。珠三角地區70%的家電用鋼產自廣西。目前港澳同胞的餐桌上約有40%的新鮮蔬菜來自廣西。作爲大灣區“水龍頭”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已累計爲大灣區補水25億多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當地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