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佈最新交通數據:去年平均通勤時間38.6分鐘,58萬人跨城通勤
交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交通年報是對城市交通和城市發展進行調查研究和客觀記錄分析的重要手段。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的《2023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報告系統分析了2023年度廣州交通發展情況和下一步發展建議。
《報告》透露,2023年,白雲機場旅客年吞吐量全國排名第一;廣州南站旅客年發送量居全國第一;廣州與灣區城市間日均出行量居灣區城市首位;全市平均通勤時間38.6分鐘;大都市通勤圈初具規模。
看點一:對外交通運輸全面復甦,高鐵直連粵東
《報告》指出,去年廣州白雲機場客貨運輸快速恢復。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爲6317萬人次,單一機場全國排名第1,恢復至2019年的86.1%。貨郵年吞吐量爲203萬噸,連續四年全國排名第2,相比2019年增長5.8%。
廣州港貨物運輸保持“雙增長”。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爲2541萬TEU,近五年均位居全國第5(近兩年全球第6),同比增長2.2%。貨物年吞吐量爲6.75億噸,近五年均居全球第5,同比增長2.9%。
鐵路客運迅速增長,高鐵直連粵東。白雲站、廣汕高鐵等重大鐵路設施建成運營,廣州鐵路旅客年發送量爲1.28億人次,同比增長93%,恢復至2019年的89%,“十一”黃金週等節假日期間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廣州南站旅客年發送量9100萬人次,居全國第一。時速350公里的廣汕高鐵建成通車,爲城市“東進”注入新發展動能,實現與粵東地區高速直連,廣州中心區至汕頭中心區縮短至2小時。
看點二:區域交通中心地位顯著,南沙和東部中心城市能級提升
根據《報告》,去年廣州的區域交通中心地位顯著。廣州與省內城市出行聯繫緊密,廣州與周邊城市的銜接通道已建87條,與全省20地級市城際日均出行量344萬人次,相比2019年增長4%。廣州與灣區城市間日均出行307萬人次,相比2019年增長6%,佔灣區城市間出行總量的44%,居灣區城市首位。
其中,廣佛兩市間日均出行量185萬人次,相比2019年增長5%,佔灣區城市間出行總量27%,爲深莞間的1.4倍,其中通勤出行佔比四成,居全國第一;廣莞、廣深間日均出行量分別爲49萬人次和21萬人次,相比2019年分別增長6%和7%,廣州與灣區東岸城市聯動進一步加強。
廣州跨城通勤人口達到58萬人,同比增長8.4%,大都市通勤圈初具規模,其中廣佛間跨城通勤人口達到36萬人,其次廣莞間爲9萬人。
南沙、東部中心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年度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南沙、增城、黃埔,三區的年度人口增速爲4.3%,高於全市0.5%的增速,以及三區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的半壁江山。南沙與大灣區城市(含廣州)日均出行量89.2萬人次,同比增長15%,東部中心與大灣區城市(含廣州)日均出行量191.5萬人次,同比增長12%,南沙、東部中心的對外輻射能力持續增強。
看點三:軌道拉開城市發展,支撐多中心空間格局
《報告》顯示,隨着廣州地鐵7號線二期和5號線東延段開通運營,軌道持續助力廣州“東進”和支撐外圍區承接核心區功能疏解,核心區人口和就業崗位規模相比2019年減少2.3%。
軌道支撐次中心發展。地鐵7號線二期和5號線東延段開通運營,軌道交通持續助力城市“東進”,並加強黃埔科學城、魚珠地區與番禺大學城、長隆萬博等次中心網絡連通。同時,軌道交通支撐城市沿廊道集約型發展,軌道站點800米人口崗位覆蓋率爲37%,中心城區達到55.4%,人口崗位密度是非軌道覆蓋建設用地地區的2.5倍,引導城市集約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
交通空間組織效率維持較高水平。《報告》透露,2023年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離8.8公里、平均通勤時間38.6分鐘,相比2019年增加0.2公里和減少1.9分鐘,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占比79%,維持在較高水平;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人口占比13%,主要分佈在白雲區北部、黃埔科學城、增城新塘等區域。
看點四:城市交通呈現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趨勢
《報告》指出,廣州城市交通呈現個性化發展趨勢,交通擁堵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廣州綠色出行居全國前列。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含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常規公交、軌道交通)比例75%,居全國超大城市前列,其中騎行(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合計佔比21%)持續增長。地鐵通車裡程653公里,日均客運量857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95%,日客流強度1.38萬人次/公里。地鐵在市民認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不僅服務於工作日通勤出行,也是休閒文旅的重要工具,休息日客流總量全國第一。
電動自行車騎行量保持高位增長。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685萬人次,同比增長14%,相比2019年增長72%。其中,中心城區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339萬人次,相比2019年增長149%。平均出行距離4.4公里、平均出行時間21.4分鐘,“門到門”平均旅行速度12.3公里/小時(常規公交爲11.3公里/小時),五公里以內出行優勢明顯,爲繼步行、小客車之外的第三大交通方式。
新能源車使用發展迅速。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84.3萬輛,同比增加28萬輛,年度新能源車上牌量佔比63%。新能源車滲透率(佔機動車保有量比例)達到21.9%,同比增加6個百分點。核心區道路通行新能源車佔比39%,主要是由於高強度使用的出租車和網約車大多已新能源化。
核心區道路運作接近飽和。2023年廣州核心區晚高峰幹道平均車速22.8公里/小時,基本降至2019年的22.5公里/小時水平。高峰小時承載的車輛週轉量爲288萬車/公里,路網飽和度爲0.86,基本接近極限容量,若飽和度達到0.9,擁堵水平將急劇增長且道路運作極不穩定。
建議:加快推進戰略性通道開工,堅持公交優先
在分析各項交通數據後,《報告》建議重點推進以下五項措施:
一是加快推進戰略性通道開工,優化鐵路樞紐羣分工,提升城市能級。建議加快推進貴廣高鐵廣寧聯絡線、廣清永高鐵、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等戰略性通道開工建設,促進大灣區高標準接入滬昆高鐵、泛亞鐵路,更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
二是加快灣區一體化關鍵工程建設,強化東岸聯結,高標準完善區域交通網。建議加快佛穗莞城際、蓮花山過江通道等灣區一體化關鍵工程建設,強化東岸聯結,高標準完善區域立體交通網。
三是明確交通發展政策導向,堅持公交優先,促進各類方式協同發展。建議給予公共交通設施用地優先、投資安排優先、財稅扶持優先政策,進一步研究路權劃分,將有限道路空間資源優先向步行、地面公交、騎行等方式傾斜,提高綠色出行空間保障。
四是不斷提升交通空間品質,提供更愉悅出行體驗。建議針對電動自行車事故多發,以及外圍“次差公路”、危舊橋樑等問題,從硬件設施和交通管理兩方面入手製定對策方案,提高道路安全治理能力。同時推進實施一批道路品質提升項目,如大學城體育中心周邊道路以及環市路、白雲大道等,形成示範標杆向全市推廣,營造更舒適的市民交往場所。
五是加強新技術應用場景研究,爲解決交通難題提供新辦法。建議加快推動交通數字化轉型,推廣和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交通規劃決策能力;用好新技術,積極發展自動駕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系統通行能力;構建“地鐵+智慧”地下物流系統,推進地下交通與快遞業資源共享,盤活城市地下空間資源;以應用場景爲導向,加強低空起降點選址、用地和空域保障,爲廣州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探索一條“飛翔之路”。
文、圖|記者 董鵬程 通訊員 穗規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