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攜手林口長庚研究發現 媽媽聲音能減緩寶寶疼痛

陽明交大護理系教授陳紀雯(右)與林口長庚護理師餘宛蓁。(陽明交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嬰兒照護示意圖。(陽明交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一份來自陽明交大護理系與林口長庚醫院針對早產兒足跟穿刺的研究,發現早產兒在足跟穿刺採血期間,如果聽到母親的聲音,嬰兒的心跳頻率會比較穩定,同時外在的疼痛反應上也會比較低。研究成果已刊登於《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在兼顧抽血檢驗及流血風險的考量,足跟穿刺是針對新生兒常見的採血技巧。將用針紮在嬰兒腳跟,對於醫護團隊是可以獲知早產兒健康情況的方法。不過這種侵入式檢查造成的疼痛,不僅對早產兒有負面影響,也往往是母親擔憂的地方。

爲了證實媽媽聲音對寶寶的重要性,陽明交大護理學系教授陳紀雯組成研究團隊,碩士生餘宛蓁同時也是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師,將64位早產寶寶隨機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讓實驗組早產寶寶在出生後第4天接受足跟穿刺的過程中,前3分鐘就開始預先撥放媽媽錄製好的童書《小騏的黃柿子》,並控制音量在70分貝以下,直到整個穿刺過程結束。

團隊將寶寶的疼痛透過臉部表情、哭聲、呼吸、手、腳、警醒程度等6項指標來衡量。實驗結果發現,播放媽媽聲音確實能讓寶寶的心跳速率與疼痛指標明顯低於控制組。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在實驗中發現,聆聽媽媽聲音的寶寶,呼吸速率較爲和緩,血氧飽和度提升,母嬰連結更好。雖然這3項指標所呈現的數據未達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在數據上確實有較好的表現。

過去法國研究也曾發現,播放媽媽朗讀名著《小王子》的錄音檔,有助於平穩寶寶的心跳頻率,降低媽媽不在身旁的不安全感。不過這樣的效果似乎與媽媽的聲音大小有關,當錄音檔的聲音超過70分貝的時候,寶寶的心跳頻率不降反升,顯示出太大的聲音對於安撫寶寶沒有幫助。

陳紀雯表示,早產兒需要長時間接受高頻率的醫療照護,加上病房會客時間與空間限制,都讓媽媽沒有辦法適時地陪伴在孩子身旁,疼痛不僅是生理上的感受而已,也會影響寶寶的行爲反應。

餘宛蓁說,這項研究除了證實媽媽聲音對寶寶的影響外,也提供臨牀護理人員在照顧早產兒時,尤其是進行足跟穿刺時可以考慮更多的母嬰親善措施,讓我們早產兒的環境更爲多元,並在臨牀中提供以家庭爲中心之新穎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