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假機油”!45元出廠價賣400,還能讓汽車發動機報廢
對於經常開車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平時的保養中,永遠離不開機油的存在,畢竟它直接關係到發動機的正常使用,而且還具有潤滑、清洗、散熱等多重作用。
可在11月3日,央視就曝光了一起劣質假機油事件,不僅以45元的出廠價賣出400以上的價格,而且還對我們的車輛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甚至還可能直接讓發動機報廢......
那麼,假機油是如何流入市場的?我們又該如何分辨呢?
不爲人知的黑幕
2024年9月,楊先生在雲南玉溪市一家汽修廠花了500多塊錢買了4升某知名品牌機油。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他的車就開始發動機莫名抖動,就連機油警告燈也隨之亮了起來。
爲了以後的出行安全,楊先生就將汽車送到了就近的一家修理廠進行維修,可工作人員卻告知他,他的發動機已經處於報廢的狀態,而且如果繼續駕駛的話將十分的危險。最終經過一陣分析之後,才明白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正是那4升所謂的“知名品牌”機油。
其實楊先生的遭遇並非個例。在雲南,甚至全國範圍內,都有大量車主因爲使用了假機油而遭受了類似的損失。這些假機油經常用比市場價低的價格吸引人,甚至有些汽修廠也參與進去,用劣質機油冒充好的,賺取高額利潤。
一些不法商家更是打着低廉的價格來“誘騙”消費者,這時候面對價格和質量的衝突,也讓消費者左右爲難。畢竟便宜的東西雖然吸引人,但背後往往有不小的風險。而正品價格高,讓很多人只能望而卻步。
假機油的產業鏈
但其實之所以會有假機油亂象的發生,完全就是因爲利益,畢竟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往往會有人選擇鋌而走險,最後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上游的生產廠家,往往是一些隱蔽的小作坊。他們使用劣質的基礎油,缺乏必要的生產工藝和技術,甚至直接將基礎油灌裝到假冒的品牌包裝中。畢竟成本低廉,利潤卻極其豐厚,這些小作坊如同病毒的溫牀,源源不斷地向市場輸送着“毒液”。
中游的經銷商,則充當着“二道販子”的角色。他們從廠家買來便宜的假機油,然後以比市場價低一點的價格賣給下游的汽修廠或零售商。他們深諳市場規則,利用信息不對稱,將假機油包裝成正品,從中牟取高額利潤。
下游的汽修廠,則是假機油流向消費者的最後一道關卡。一些汽修廠爲了降低成本,選擇使用假機油,甚至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他們靠消費者的信任,把假機油賣給車主,賺取高額利潤。
更是有些汽修廠,往往會在車主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使用假機油,讓車主蒙受損失。這條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爲了利益而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張巨大的利益網。消費者如同這張網上的獵物,在不知不覺中被捕獲,成爲這場“合謀”的最終受害者。
假機油的危害
如果說假機油的存在只是金錢損失倒也可以原諒,但它對發動機造成的損害,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更是難以估量。
從技術上講,假機油的很多指標都不符合國家標準。如果機油的低溫動力粘度不達標,就可能導致在寒冷天氣裡機油流動不暢,無法及時潤滑發動機部件,進而引起啓動時的磨損。
而如果運動粘度和傾點不合格,發動機在冷啓動時可能會特別困難,油耗增加,還容易產生大量積碳和油泥。這些問題都會降低發動機的性能,縮短其使用壽命,甚至導致發動機報廢。
除此之外,長期使用假機油,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畢竟假機油裡常含有不少有害物質,燃燒時這些會跑到空氣中,導致空氣污染。而且假機油的生產過程也缺乏環保措施,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國家出手治理
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打擊假冒僞劣機油產品。公安機關偵破了一系列製售假機油的案件,抓獲了大批犯罪嫌疑人,查獲了大量假機油。就連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也開始嚴厲打擊銷售假機油的違法行爲。
在今年3月,山西警方就查貨了各類假冒商標標識,其中涉案金額就高達上億元,初次之外,甘肅警方也成功搗毀16個涉嫌假冒機油品牌,現場查貨了2000多桶假機油,涉案金額更是高達3000萬元。
這些案例都表明,國家打擊假機油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但光靠政府監管還不夠。消費者也要多留個心眼,提升辨別真假機油的本事。學習一些簡單的鑑別方法,例如,可以通過查看包裝、防僞標識、油品顏色和氣味等方式來初步判斷機油的真僞。
此外,選擇正規的汽修廠進行保養,也是避免使用假機油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消費者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要貪圖便宜,選擇價格過低的機油。好貨不便宜,用好機油才能更好地保養髮動機,讓車跑得更久。
結語
假機油的市場亂象,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取得勝利。政府得加大監管,嚴厲打擊不法行爲;企業要自覺規範,提升產品質量;消費者得多留個心眼,提高辨別能力。
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淨化市場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潤滑油行業的健康發展。這場關於機油的江湖紛爭,終將以正義的勝利而告終。
選擇正規渠道,選擇優質產品,是對愛車最好的保護,也是對自身權益的保障。讓我們共同努力,守護“機油江湖”的清澈與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