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美國匯率報告三標準不合時宜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陳心怡臺北報導

美國匯率操縱報告將於4月中公佈,目前臺灣全數符合匯率操縱國條件,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今日至立法院報告時坦言,確實有可能被列入匯率操縱國,但對美出超關鍵供需問題,而不是匯率問題

央行傍晚發佈新聞稿進行補充說明,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檢視標準,去年我國將觸及對美貿易出超逾200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2%及淨買匯對GDP比率逾2%三項檢視標準。

央行提到,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轉單效應、美國強化資安防護及COVID-19疫情,導致美國對我國資通訊視聽產品需求大幅增加,帶動去年我國對美國商品出超達299.3億美元,此現象與匯率無關。

央行分析,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各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基於法定職責,於上年採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外溢效果改變全球資本移動方向,導致鉅額資金流入小型開放經濟體。而小型開放經濟體爲因應主要經濟體寬鬆政策的外溢效果,也多透過調節匯市,維持金融穩定。事實上,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匯率干預,與他國實施量化寬鬆相同,均爲達成各自央行法定職責的重要貨幣政策工具

央行表示,面對貿易帳失衡問題,無法單靠匯率調整來解決。由於隨全球價值鏈興起,以中間財出口爲主的國家(例如:臺灣),匯率對貿易之影響弱化。此外,跨境資本移動已成爲決定匯率的主要因素,若要以匯率做爲貿易失衡的調整工具將更爲困難。

此外,央行指出,臺美間存有緊密且互利的雙邊貿易關係,且在半導體等科技供應鏈上爲重要戰略伙伴,此非匯率報告三項檢視標準所能衡量。此外,長期以來,央行與美國財政部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基於美中貿易爭端及COVID-19疫情期間系屬特殊情況,央行將向美方反映,前述三項檢視標準似不太適合美方用來衡量當前貿易對手國的經貿及匯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