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時評·真抓實幹①】發展好職業教育 把大國工匠一批批培養出來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履職、參政議政,爲更好實現我國今年乃至更長期的目標任務建言獻策。對此,央廣網策劃推出《央廣時評·真抓實幹》系列評論,聚焦全國兩會重點議題,共同探討高質量發展之路。

“‘匠’字就是在專業領域中對自己‘斤斤計較’一點,歷經磨礪方能實現突破。”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江蘇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孫景南分享了她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一身灰白工裝的她埋頭鑽研焊接技術30多年,從一名學徒逐漸成長爲中國中車公司著名技能專家。這位大國工匠參與、見證了我國軌道交通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奮進歷程。在她的眼中,焊接更像是一門藝術,每一個焊縫都是一件藝術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和孫景南一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鹿新弟37年來都堅守在生產一線,全身心鑽研升級柴油機調試技術,不僅將工廠生產效率提高75%,還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全國政協委員、海爾重慶洗衣機有限公司噴粉班班長盧躍富,十多年來潛心精研洗衣機外表噴粉技術,積累了4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將噴粉一次下線合格率由85%提升至98%以上……

今天,在我國裝備製造、人工智能、水利、電力、冶煉、文物保護等各行各業的生產一線,涌現一批批埋頭苦幹的大國工匠。他們長期紮根在生產一線,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執着專注、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斷攻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題,一點一滴提升工藝水平和生產效率,爲推動各自領域、行業高質量發展傾注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從一枚螺絲釘的打磨,到一個焊點的焊接,再到精確至毫米級的工藝,每一個小環節裡蘊藏大學問,都能做出大成果。大國工匠們正是在一道道工序、一個個試驗的鑽研打磨中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努力書寫着中國“智”造的光輝圖景。他們的精神值得弘揚、值得學習。

一個個大國工匠的脫穎而出,離不開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擁有上萬所職業學校,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不同類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但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現有技能人才總量仍然不足,還存在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適應先進製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在職業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人員編制、優惠政策等方面支持職業院校發展。同時,我們要不斷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覈機制,持續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讓技能人才更有獲得感,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批培養出來,進一步築牢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樑。(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林仲)

責編:秦雅楠、陳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