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贏過誰? 楊陽英文名師籲勿美化超前學習

英文補教名師、作家楊陽老師呼籲勿陷入神童焦慮而壓垮孩子的學習量能。(寶瓶文化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楊陽老師以《要讓孩子贏過誰》分享教學第一線對學習焦慮的觀察與案例。(寶瓶文化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近日因一對國小兄妹的超狂每日行程引起各界熱議,長期關注於「神童焦慮」的英文補教名師楊陽老師,有感於網路充斥資優文讓家長和學生焦慮,而採取過度超前的學習方式,他希望以第一線教學者的觀察,呼籲家長放掉「高風險」的教養,反而能讓孩子發展出面對壓力的強韌。

在補教業不似經過考試後的分流,楊陽老師表示在十二年國教的最後一段路看過各式各樣的學生,他直言「一次月考下來,建中、北一⋯⋯全校有一半的學生英文不及格」他以此來看「多數的學生是活在否定中」,但成績不好未必是能力差或不夠努力,很可能是制度問題或學習方式需要調整。當社會風氣一再強調「再努力一點」、「再早一點開始努力」,他經常面對的是崩潰的孩子問他:「像我這樣的人長大會去哪?」「榜單上那些人怎麼辦到的?」

楊陽老師以長期接觸學生和家長的觀察,將於3月推出《要讓孩子贏過誰》一書,分享一些真實案例,有的孩子在高壓下變得沉默、自殘,甚至有輕身的念頭和舉動;也有的學生藉由報復性沉迷於3C來逃避和武裝自己。楊陽老師觀察,其實到了高中階段還能表現得很厲害的學生,學習歷程可看出多半是在小時候家裡給予足夠的自由空間,而小時候被不斷揉捏的學生,往往在高中要拉分數之前首先得做的是收拾反彈的壓力,然而「當學生哭着說討厭自己的爸媽,該怎麼收拾?」

楊陽老師指出,在108課綱後學習歷程的設計,似乎造成家長更嚴重的「神童焦慮症」,陷入超前學習能減輕高中負擔的迷思,但他所實際接觸的高中資優生的真實生活卻是:每一次小考都緊張得像考學測,每一份報告都不得不拚盡全力,當別人的報告得到高分自己就陷入忿忿不平的情緒;儘管是校排名第一,卻在每次考試時多錯了一題就崩潰,卻又無法告訴別人自己是「考得很爛」而陷入孤獨。

楊陽老師表示,面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自己的第一個反應是安慰,先讓孩子「免責」再去看學習方式如何改進;面對各種「曬資優」訊息而焦慮的家長,他建議與其早早地逼孩子狂寫考卷,不如建立親子共讀的習慣,培養閱讀能力。他感慨與國高中升學考卷搏鬥至今,他只想呼籲「讓孩子快樂跑向終點,別提早耗盡他的學習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