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愛馬仕”們,批量糊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作者、數據:陸蒸餃,編輯:鄭曉慧,設計:戚桐琿,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如今的商業社會裡,大量消費品牌難逃路易十六般的命運。從風風光光到“鍘刀落下”,前後不需要太多的時間。

這一次,鍘刀落在了鍾薛高的頭上。

2024年3月初,曾經因高價被稱爲“雪糕界愛馬仕”的鐘薛高,接連爆出“60元產品如今2.5元清倉”“創始人被限制高消費”的新聞。

鍾薛高的經歷並不是孤例。這兩年,“XX界愛馬仕”都過得不太好。

這些“野生愛馬仕”們怎麼回事,怎麼高樓才起就塌房了?

作爲奢侈品的貴族,愛馬仕一直是各領域高端品牌“碰瓷”的對象之一。

不少品牌會主動或被動地給自己冠上“XX界愛馬仕”的名頭,讓消費者對品牌的高端定位一目瞭然。

光從結果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取巧”的辦法。只是這一招,現在不太好使了。

舉幾個例子給大家講講:

曾經作爲朋友圈品質生活標杆出現的“蛋糕界愛馬仕”Lady M,靠招牌千層蛋糕掀起排隊熱潮,但在2022年底就全面撤出內地市場;

曾經坐落在上海寸金尺土的靜安寺的“早餐界愛馬仕”桃園眷村,主打傳統豆漿、油條,從巔峰時期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共計有40多家門店,到現在只剩4家門店;

曾經在一線城市客單價達到150元的湊湊火鍋,從2021年至今已經連續虧損三年……

總之,“野生愛馬仕們”,大多難逃業績下跌、關門閉店甚至提桶跑路的命運。

我們還注意到,在這份名單中,集中在食品餐飲領域的“野生愛馬仕”較多。

它們大多是貼近生活的大衆消費品,但價格往往讓人咋舌,容易讓消費者的錢包發生一次微型爆炸。

高價品牌並不少,爲什麼偏偏是它們“塌房”了?

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野生愛馬仕”的品牌,會發現它們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從國外引進中國的高端品牌,當時大家都願意嚐鮮,想着爲品質買單。

比如Lady M被稱爲美國十大蛋糕的甜品,在上海開設中國內地首店時,就吸引了不少人去一探究竟。據澎湃新聞2017年的報道,當時Lady M的千層蛋糕“每天限量200份”,有人“凌晨三點就開始排隊”。

儘管排隊的人中也有不少黃牛、“凌晨就開始排隊”被認爲是一種“炒作”的營銷手段,但在當時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這樣的盛況也能理解。

另一類則是本土新消費品牌。它們大多品牌歷史很短,但擅長通過社交媒體營銷與直播電商一炮而紅。

在新消費崛起的2020年和2021年,“鍾薛高們”通過Z世代年輕人喜歡的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分享加以營銷,一起進化出一條大衆默認的新消費品牌公式:

“5000條小紅書、2000條知乎+一個大主播直播間+一個大促榜單=一個新消費品牌的誕生。”

除此以外,在後來的分析中,人們大多將這些新消費品牌的走紅,歸功於抓住了新一代消費人羣的“想要表達個性化自我、更看重國貨品牌”的痛點。

結果在那兩年,名創優品登陸紐交所,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登陸納斯達克,鍾薛高拿下史上最高的10億營收。

但來到2023和2024年,隨着資本大幅撤退,不少新消費品牌都沒有笑到最後。

過去看似尚能接受的價格和產品,開始慢慢暴露它們的弊端。

在微博上,消費者對“野生愛馬仕”的質疑並不少。

從熱度最高的TOP 5話題來看,2023年 #創始人曾稱周黑鴨是鴨脖界愛馬仕# 登上熱搜,儘管原文的出處其實來自2018年創始人周富裕曾說“周黑鴨被消費者評價爲鴨脖中的愛馬仕”,但這絲毫不影響網友們對此“挖墳”。

“脣膏界/酸奶界的愛馬仕”出現後,也難逃網友吐槽“是我不配了”以及“月薪XX用不起脣膏”。

人們嘲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產品質量和高昂的價格並不匹配。

鍾薛高被人熟知的路徑,就是一段“打開冰櫃——付款——驚呆”的過程;“酸奶界愛馬仕”Blueglass更是通過無糖酸奶和一系列牛油果波波小圓子,打造出價值50元的“八寶粥”。

它們大多沒有自建供應鏈,主要靠代工廠加工,產品也沒啥核心技術,只是不斷營銷自己的高端體質,在大衆消費品上堆料漲價。

最終把原料成本、營銷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自己拿走溢價。

此外,消費者也逐漸意識到,品牌正在源源不斷地替消費者創造新的需求,比如現制飲料賽道出現了“天然酸奶”等小衆產品,小衆產品又常常對標高端產品——至少在標價上十分“高端”。

但如今在年輕人的眼中,幾乎沒有什麼是“非花不可的錢”了。

人們的消費觀、金錢觀正在變得實用。

這在“DT商業觀察”2023年年度消費調研中有相當直觀的體現。曾經願意爲KOL或者明星代言人買單的消費者,如今更看重商品是否必須,以及商品的使用體驗。

相較於爲溢價買單,現在的消費者更樂意給消費做減法,剝離消費當中不必要的部分。

“野生愛馬仕們”的不可替代性並沒有那麼強,以至於在消費者的消費減法當中,輕易地就被剝離。

被剝離的不光是消費的結果,還有消費的過程。

於是,曾經消費者們可以排個長隊再花幾百元嚐嚐鮮,現在就變成了“××更有性價比”“拒絕成爲冤大頭。

當一心往上竄的品牌遇上了低頭算賬的消費者、二者出現了明顯的背離時,取而代之的就是蜜雪冰城、拼多多和庫迪咖啡這些“夠用就行”的品牌。

但這也不意味着品牌就不能走高端化路線了,只是應該針對當下消費分層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策略。

這裡嘗試總結了三種辦法。

第一種是對消費人羣做更精準的定位,提供相應細緻的產品線。

這一點,在咖啡市場和汽車產業都出現了相當有代表性的供給策略。

咖啡市場上的玩家衆多,在各個層級都出現了相當有競爭力的對手,依靠成熟的供應鏈和準確的價格策略,在自家的價格區間內,獲得了大量用戶認可。

比如庫迪、瑞幸、Manner和星巴克,都是如此。

汽車市場則出現了大集團、多品牌的市場覆蓋策略。

以吉利集團爲例,它旗下擁有吉利、銀河、楓葉、領克、極氪、沃爾沃等衆多子品牌。這些子品牌針對的場景包括了家用出行、運動性能、豪華舒適,能源結構上也有純燃油、混合動力以及純電新能源。

比亞迪和長城等傳統車企,也有類似的戰略——把特定的產品賣給特定的消費者,順應消費者不斷剝離無關選項的“消費減法”,而不是一股腦地把AT胎、雙腔空懸和長軸距塞到同一款車裡,企圖賣給所有人。

第二種是持續尋找新顧客。

財報顯示,2024財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國淨增169家門店,新進入了28個縣級市場。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CEO王靜瑛表示,中國近3000個縣級行政區中,星巴克已經覆蓋了857個。

像星巴克這樣把目光瞄準縣域市場的品牌有很多,縣域經濟也確實是一塊“肥肉”。

縣域經濟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佔比達到40%左右,擁有相當大的體量。根據賽迪顧問發佈的中國“千億縣”發展全景報告(2023),截至2023年7月,中國有54個縣域的GDP超過千億,在長三角、珠三角、長株潭等城市圈內,縣域居民的消費力仍然強大。

不是所有人天天都喝星巴克,但每天都有人第一次喝。

這種老帶新的傳統裂變,仍然是好用的策略之一。

第三種就是最直接的價格戰。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中,消費者和品牌都在調整自己的生活策略和經營方向。

過去幾年的“新消費”更像是供給端唱主角,通過不斷剖析新一代消費人羣、消費行爲和心理,拿出新的消費品培養增量市場。

如今則更像是供給迎合消費,在還沒開闢新戰場的情況下,不斷優化自己的價格和產品結構,討好每一位存量金主。

畢竟消費者亙古不變的追求,始終是好的產品、合適的價格。

“野生愛馬仕”的廣告策略已經開始褪色,不如就乾脆來點接地氣的。比如“XX界名創優品”“XX界蜜雪冰城”,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可能會更大。

總之,2024年,消費者的理性主義還在繼續,消費賽道的追逐也在繼續。

如果“野生愛馬仕們”還是一味強調“品牌故事”和“高端包裝”,日子也許會更不好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作者、數據:陸蒸餃,編輯:鄭曉慧,設計:戚桐琿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