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以開放包容迎應貿易不確定性

外需不確定性呈複雜趨勢。

海關總署10日公佈數據,以美元計,11月出口同比增長6.7%,增幅較10月回落6.0個百分點;進口同比下降3.9%,降幅較10月擴大1.6個百分點,創2024年3月來新低;當月貿易順差974.4億美元,較10月增加17.2億美元。

11月出口增長低於市場預期,反映了外需的不確定性和複雜度。

當前中國貿易結構變化較大,東盟、歐盟和美國是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這顯現兩大特徵,一是中國與東盟在供給端正形成緊湊性產業集羣,這種高度融合的跨境產業生態,給中國應對貿易衝擊帶來明顯的戰略緩衝;二是中國貿易順差來源地較爲集中,美國、歐盟和東盟是前三大順差來源國,佔到中國前11個月貿易順差總額的六成多,順差的高度集中容易放大針對中國的貿易衝擊。

同時,一般貿易佔中國貿易總額的64.1%,這凸顯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實力的同時,也意味着在貿易衝擊下,中國所敞露的風險敞口相當明顯。

任何形式的貿易衝擊,無論再激烈和針鋒相對,都是合作博弈敘事框架,博弈的目的都不是相互嫌棄和斷絕往來,而是在博弈中最小化損失、最大化收益。

接下來中國貿易條件惡化是確定性事件,尤其特朗普上臺後,其裹挾雙邊貿易FTA的關稅戰略衝擊,對中國的貿易衝擊會更加突出,而且基於上一任期促成美墨加貿易協定等來看,特朗普用關稅撬動的貿易秩序調整,可能不單是一對一的衝突,不排除其以關稅等爲籌碼要求歐盟、英國、日韓等站隊,聯合起來向中國爭取最好條件,抑或以雙邊關稅爲籌碼,干涉美國貿易伙伴與中國的貿易談判等,這些都不利於中國貿易條件的有效改善。

爲此,應對接下來更爲不確定的貿易環境,將是明年中國穩外貿和穩外資的重要課題。最可取的應對之策,首先是對中國所處的貿易現狀進行全面審視,詳細分解出影響中國貿易條件的關鍵點和風險敏感點,並分析其對中國貿易條件的參數關係和相關性係數等。然後,在中國貿易部門開展整體和結構性風險壓力測試,探尋貿易部門在一般、危險和極端情況下的整體風險敏感度,及具有貿易部門的風險敏感度等。隨後,基於分析測度不同危害環境下中國貿易部門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和損益分佈特徵等,計算出中國面對貿易條件惡化的最大風險容忍度,以探索中國的風險緩釋策略。

極盡所能避免貿易衝突蛻變爲脫鉤斷鏈,是搭建應對貿易衝突解決方案的底線。

同時,必須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貿易衝突是合作博弈,尋求的是雙贏,這就必須要求各方明晰,一方的贏並不意味着另一方的輸,贏與輸是基於改善己方貿易條件,及將損益控制在己方風險可承載能力之內等爲標準。因此,在貿易衝突中,要儘可能避免狹隘的情緒表達,摒棄不讓對方贏就是己方贏的不理性訴求。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45年前中國義無反顧地選擇改革開放道路,就是因爲走開放包容的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探索出的康莊大道,中國經濟的發展表明,開放包容程度決定着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和彈跳力,開放包容越徹底的行業和企業,市場競爭力就越強,禦寒能力也更強。反之,開放包容程度較低的行業和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禦寒能力就較弱。

萬類霜天競自由。用開放包容來迎接衝擊,打開的是開闊的市場,因爲開放包容給政府、企業和居民帶來了豐富的選擇自由,唯有將新增政策圍繞在讓企業和居民願意真實顯示自身偏好,經濟社會的信用緊縮鏈條才能真正打破。因此,開放包容的本質,是爲己方開拓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空間。當前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甚至單方面開放來招攬四方賓客,向全世界發出一個清晰的信號:面對可能的貿易衝擊,中國堅定自由開放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