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迷思誤導診治!臺灣人每小時1.1人死於糖尿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杜思德醫師表示,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來自於國人多年來對於胰島素等針劑治療藥物,仍存有許多錯誤的迷思和恐懼,延誤黃金治療時機。以杜理事長門診經驗觀察,在門診中跟患者建議轉換胰島素治療時,有7成會拒絕。尤其周遭的親戚和鄰居聽到要打胰島素,就會開始做負面宣傳,以至於至今仍有許多糖尿病患認爲「打胰島素=控糖失敗」、「打胰島素就會洗腎、失明、截肢」、「打胰島素=糖尿病末期才需要」! 雖有多項研究證實針劑糖尿病藥物如:胰島素、腸泌素GLP-1,在降低糖化血色素效果及安全性都是優於傳統口服藥,在國外已普遍使用;但國內大部分患者往往第一時間寧可讓血糖失控、也不願意接受針劑糖尿病藥物治療,而延誤病情、增加心血管病變及致死風險。

對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爲提高國人正確的控糖觀念,期以對抗蟬聯多年且高居不下的糖尿病死亡率,特別邀請有百變天王之稱的郭子乾,以輕鬆趣味的方式來開講糖尿病患常見的控糖及胰島素迷思,同時邀請六位資深控糖模範現身說法,並搭配衛教師和醫師的專業解說。《你7了沒!胰代模範 糖伯虎開講》衛教影片在8/17(三)起即可於DAWN 糖尿病對話網下載,並預計於全臺醫院診所強力放送!

胰島素迷思+恐針心態 = 影響醫病 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杜理事長點出,臺灣雖有超過200多萬糖尿病患,但目前胰島素的使用率僅有16%,歐美國家早已將胰島素針劑當作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線用藥,在胰島素的使用率有40%。國內目前糖尿病臨牀常用的針劑藥物有胰島素和腸泌素(GLP-1),不透過肝、腎代謝,而是「直接補充」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和酵素,因此在控糖效果和安全性都比口服藥還高;只是國內民衆長久以來對胰島素的錯誤認知、及對每天扎針的心理壓力而產生的害怕,也影響多數醫師不到必要時候,不會處方胰島素療法,反而錯失最佳控糖的時機。很多病患都是等到血糖已經過高、出現併發症前兆時才願意用針劑藥物來治療,然而糖尿病爲一「不可逆」的慢性病,當器官泡在糖水裡太久,就像梅子醃過再也回不去一樣,爲時已晚。

糖尿病治療原則: 不讓胰島細胞過勞死,及早直接補充胰島/腸泌素,控糖有效又輕鬆

研究指出,當民衆被確診爲糖尿病時,胰臟已過勞一段時間,而體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只剩下50%,且逐年下降5%5。因此在糖尿病治療原則上,都是以提供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或腸泌素爲治療方針,只是口服藥物機轉大多都是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長期下來仍會讓胰臟和胰島細胞加班、過勞,針劑藥物像是胰島素或腸泌素則是採直接補充方式,因此對於糖化血色素的下降有顯著表現。有研究指出,若第一年治療就搭配胰島素,比單用口服藥,患者的胰島細胞功能增加1倍、糖化血色素的下降幅度更多(胰島素+口服6.15vs口服6.34) !而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可減少14%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7%小血管病變風險、21%糖尿病死亡率。

杜理事長建議,隨着科技的進步,胰島素的演進已做到針頭比每天測量血糖的針還細,是比兩根頭髮還細,打下去就好像蚊子叮一下。若糖尿病患者想要更積極控糖、減重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胰島素或腸泌素GLP-1不失爲一個好的治療選擇。

衛教學會邀百變天王趣味開講破迷思 六大「胰」代模範分享每天扎針心路歷程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特別邀請國內百變天王 郭子乾擔任今年的「你7了沒!」糖尿病衛教大使,以「糖伯虎」一角來開講糖尿病六大常見的控糖及胰島素的迷思。郭子乾表示,自己的媽媽就是最標準的「胰代模範」,每天按時打胰島素;影片開拍前還特地跟媽媽取經,想要了解病患的悲情心態;不過媽媽實在太正面了,剛好讓他也換個角度思考,反過來用輕鬆趣味的方式來呈現,相信一定能鼓勵到不少患病的糖友們!

【你7了沒!糖伯虎開講六大主題】

第一講. 彩色人生篇: 每天要打針,人生是黑白的?!

第二講. 打針不痛篇: 打胰島素,每天都要痛一下?!

第三講. 打針安全篇: 打胰島素安全嗎? 打了胰島素是不是就會洗腎、截肢,甚至失明?

第四講. 胰臟休息篇: 藥用吃的就好了,爲什麼醫生要叫我打胰島素?還要打針!!

第五講. 體重控制篇: 糖尿病患本來就胖啊,先控制好血糖,腰圍之後再說啦!

第六講. 及早預防篇: 我知道血糖控制不好好像會有中風、或心血管疾病,但應該不會是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