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破除“500強崇拜”,倡導質量型增長

一年一度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昨天發佈,跟往年一樣,今年的榜單再次在中國掀起比其他國家大得多的波瀾。主流媒體爭相報道新一期榜單的變化情況,社交媒體上則充斥着上榜企業的“喜報”和人們的熱議。

今年,中國共有13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減少9家,總數位居全球第二。全球第一的美國有139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3家。許多報道專門提到:這是自2018年之後,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首次少於美國。

想必連美國《財富》雜誌自己都沒料到,這份由它們創設的普通公司營收排名榜單,會在遙遠的東方大國受到如此重視,並且經久不衰。中國企業無不以進入“世界500強”爲巨大榮耀,不少地方政府也以轄區擁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爲標誌性政績。爲了增加“世界500強”數量,地方不惜以包括鉅額資金獎勵在內的諸多優惠政策扶企、引企。

不可否認,“世界500強”中不乏優秀企業,中國企業從難登榜單到與世界級大公司平起平坐,也是值得驕傲之事。然而,在當前國內對現代企業的認識達到一定高度,國家經濟強調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還把一個唯規模論的評比奉爲圭臬,就未免顯得不合時宜了。

爲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從“世界500強”是怎麼評的說起。《財富》雜誌的這個榜單其實很簡單,主要依據企業同一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雖然也會列出利潤、資產、股東權益、淨利率、資產收益率等指標,但這些真的都只是“列出”,而不會對排名產生任何影響。是以,很多虧損企業也能上榜。像今年的榜單上,就有33家公司未能實現盈利,其中包括6家中國公司。

而即便是“賺錢”的公司,也不一定是優質公司,而是魚龍混雜。只要達到營收額全球第500名的門檻(需企業申請參選),就都是“世界500強”,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因此,從衡量一個企業優劣的兩項重要指標——銷售利潤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來看,很多“世界500強”不如榜單之外的企業,甚至整體平均水平亦不如。

這方面,企業和產業研究專家何志毅教授去年做過一個研究。他將2023年的“世界500強”與全球45306家上市公司進行對比,發現前者的平均銷售利潤率爲6.8%,低於後者的7.8%;前者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爲11.6%,低於後者的12.0%。兩項都是全球上市公司勝出。從今年的情況來看,上榜企業的平均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均不如A股公司整體。

由此可見,所謂“世界500強”,其實只是營業收入規模大,但是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過去多個案例也證明,很多上榜企業空有其大,身體“虛胖”,持續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上榜容易,落榜也容易,甚至會“猝死”。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近年來一衆曾經上榜又落榜的國內房地產企業最爲典型。

全榜如此,榜單上中國企業的表現甚至還在平均水平之下。今年,全榜單500家企業的平均營業利潤爲59億美元,上榜中國企業的平均數只有39億美元。制榜方將所有企業按照經營領域進行分類,上榜128家中國企業分屬15個經營領域。在這15個經營領域中,僅有4個領域的企業整體銷售利潤率超過5%,即金融、零售、電信和高技術領域。

在淨資產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中,只有兩家中國公司——奇瑞控股以35%的淨資產收益率位列第40,拼多多以32.1%的成績列第47位。兩項指標均在5%以下的公司比比皆是,例如,中國排名第一的公司國家電網的淨利率爲1.7%,淨資產收益率爲2.7%;民企浙江榮盛的淨利率爲0.1%,淨資產收益率爲1.2%;地方國企廣西投資的淨利率爲0.2%,淨資產收益率爲1.8%……

當然,企業經營業績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不同年份也會有所波動,不能僅憑某一年、某個階段的業績下定論。對於國有企業而言,由於承擔着大量關係國計民生的使命任務,其業績也不好跟純市場企業直接相比。但無論如何,登上“世界500強”並不等同於“世界優質企業”,也可能只是“世界龐大企業”,這一點是無可辯駁的。做企業,又大又強固然好,不大但強的細分冠軍、隱形冠軍,也值得推崇。唯有光大不強,或者外強內弱,是最要不得的。這種企業,登上“世界500強”榜單又如何?

隨着發展理念的與時俱進,我們對現代企業的追求應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這其實跟我們當前倡導的經濟發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即從片面追求GDP增長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我國已明確提出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破除盲目的規模崇拜,杜絕不顧質量、只求體量的短視行爲,尤其不搞簡單粗暴的拼湊堆疊式企業兼併,堅決走質量增長型之路。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